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洪門港燒酒矸──後豐生活筆記

發布日期:
作者: 半農。
點閱率:1,715
字型大小:

●游泳:燒酒矸的田野間有三處天然大池塘。一處在村子東北方與賢厝交界處叫「頂大潭」;其次在村子東面叫「下大潭」;另一處在村子東南方與水頭村交界處叫「蓮花潭」。面積都在五、六十平方公尺左右,深度在一、二公尺深,是游泳的好地方。昔日孩童時,常結伴去游泳嬉水,大家一到水池旁,把短衣褲脫下,非常大方自在,赤身裸體往水裡走下去,先是用手捏水往自己的胸膛拍幾下,再做個深呼吸,才一滑溜游向池中,或潛入水中各自游泳,在池中有時三、五人,有時多到十幾人,大家游泳嬉水,其樂無窮。最怕是家人或長輩來查巡就會被訓誡,回家被罰。所以遠遠的發現有熟眼的人,趕快爬起,拎起衣褲裸著身體跑開,只見小屁股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甚是可笑;或鑽入水中歇息,于今思之,情景如在目前。

村子前面是海,廣大的海域是天然浴場,游泳嬉玩的最好地方。每天潮水漲到沙灘邊緣,村人三三倆倆,大大小小往沙灘去,有的坐著看海,有的追著沙馬,有的撿起碎瓦片往水上丟水瓢,大多數的人則是意在游泳。

大人們穿短褲子游泳,他們游得快游得遠,波浪一股一股的推進,游的人隨著起落浮沈,海面上的人魚追波逐浪,多麼美妙歡愉。有時幾個人比賽游力,你我撥水划腳,各憑本領,盡情游樂。沙灘邊緣則是小孩子的天堂,他們裸體嬉水,雙手托地,兩腳上下打乒乓,隨著波浪送上拉下,他們自我學游,或互相學,一天天的練習,一點點的接受,不用幾天,手不著地,腳不用拍,已是小泳將了。

大人游泳夠了,累了,就在沙灘歇著躺著臥著,以沙灘為床,以陽光為被,享受日光浴的溫柔,盡可放鬆形骸自由自在,真正達到休閒目的。小孩子除了學游泳,還能夠在沙灘追尋沙馬,這種與海沙顏色相仿的沙蟹,生長於沙灘上穴居,跑得快又躲得密,是小孩子喜歡追捉玩耍的小動物,也是釣石斑魚的好釣餌。青少年水裡游,灘上玩,撿起沙灘上的瓦片比賽丟水瓢,丟水瓢要有手把力,更要有技巧,一片瓦片丟出去能平衡飛走於水面,以水的漲力保持一跳一跳美妙姿態,才能獲得由近而遠由大而小的好成績。

洪門港的天然游泳場廣大又安全,浪漫又不需金錢,既健身又可休閒,大人小孩皆宜,洪門港的生活自然賦予良多。

●嚐海鮮:「臨海後豐港,過魚燒酒矸;沙灘藏寶貝,海底贍金田」。這是寫後豐港真實景況的民謠,在這裡的海埔地有各種海鮮,每年按季節生息產收,諸如淺水處的蚵蠣、貝類、魚類、蝦類、蟹類、沙蟲、沙螺…等,比較深水處的石斑魚、龍紋魦、黃魚:::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居住此地斯土的人們吃海鮮是每天普通菜餚,並不稀罕,他們所希望的是漁撈豐收,海鮮比好比鮮,能夠獲得消費者的口感好評,有好的收入利通。自古以來,洪門港因地之利,出產幾種海鮮,遠近聞名且流傳至今,這是洪門港人值得欣慰的。

過魚

過魚學名叫石斑魚,生長於深水石礁洞穴裡,有粉紅色斑點、褐色斑點、灰土色斑點:::等多種體色石斑魚。粉紅色斑點鮮明是上等海鮮,大家認為是「正過魚」,另種褐土色者就叫牠「土峇」為次等海鮮。洪門港釣「過魚」的歷史,自開基至今有四百餘年。釣「過魚」的海域北起古寧頭烏沙尾,南迄烈嶼與水頭金龜尾海面,金門西南方沿海村落只有洪門港是專業釣「過魚」的,每家戶最少有一艘竹筏,究其原因,洪門港有廣闊的沙質海埔地,是蝦生長孕育的好地方,因為釣「過魚」必須用活蝦,此其一。海埔地有一大遍海蓑草是養隱活蝦的物料,此其二。長長的沙灘有取之不盡的沙蟹,也是釣過魚的好釣餌,此其三。而更重要者是人力動用調配良好,每家大小都有工作可做,有的耙蝦養蝦挖沙蟹,有的出海釣魚抬竹筏,而竹筏有寬闊海灘停放,天時地利人和都予洪門港有利,所以洪門港「過魚」也出了名。民國五十年後,釣「過魚」漸式微,到七十年代完全消跡,原來竹筏購買受限制,繼之大陸漁船越界濫捕濫炸濫電,破壞海域生態,魚兒自然減少,幾至絕種,令人感嘆,現在洪門港「過魚」已是歷史名詞。

洪門港釣「過魚」有它的歷史淵源,也有它的地利之便,更有它的技術訣竅,說來話長,僅提簡要。釣「過魚」之釣繩約需六十公尺,錘子需十二兩至一斤重,釣鉤在彎弓的一端,另端繫著釣繩,以活蝦沙蟹海蟲等為好的釣餌,小潮水是最好時機,水色澄清是最好下鉤。好的釣場在門仔崎,內礁外礁、北礁、拋礁:::等。粉紅色的「過魚」清蒸燉湯均好,滋補且味鮮美肉潤細軟,在此海域的「過魚」最為上等,具他海域的「過魚」不能比,故為洪門港之特產海鮮。

鱟尾肉

鱟是原始生物年代久遠,它身披甲殼,公母成對相背附貼不輕易分開,故又叫「鴛鴦魚」。每年農曆四月半至七月半止,每到大潮水就到金門西南沿海沙灘海埔地產卵,它們在漲潮時游到目的地,鑽入沙地中,很快的把卵產下,然後再游回大海,產下的卵就埋在沙土裡慢慢孵化小鱟子,自己爬出在海埔地自己營生,待慢慢長大,再一程一程的游向大海去。鱟體母大公小,有六對叉腳尾很長,每次產卵有數萬粒可食,其後節有肌肉,每隻可取一斤左右,是上等佳餚,只是割取時須注意不弄破腸肚被污染,以免失去鮮味。腳及血清膏等都可食,甲殼可做器皿。民國五十年代前數量很多,現今魚網滿海佈撈、數量劇減,現列入保育類動物,再過幾年恐將絕跡了。

洪門港有長的沙灘及海埔地,原為鱟理想產卵地方,每年季節一到,海灘人來人往,大家在等著鱟的來到,有的被浪堆上沙灘,發現者就搶著捉,有的海底冒泡,發現者就游水鑽入水中抓它。技巧要懂得先捉公的尾巴,再拉上母的,才能捉到成雙成對,否則公的見機先遁,只能抓到一隻。鱟放在陸地上仍能存活,只要每天餵一次海水,十天左右不致於死,但是肉質就比較差了。要嘗清脆香鮮的鱟尾肉就要當天處理。洪門港以前每年鱟都很豐收,現在已難得再見從前景象,最令人傷感者,許多人見錢眼開,在海埔地捉小鱟子出售,每天搜捉,使小鱟子在小小的生命就被犧牲了,真太不厚道,亦失保育宗旨。

沙蟲

沙蟲是種海生軟體而群生動物。生長於海埔地地底洞穴中,它們把底下鑽得坑坑洞洞狀如蜜蜂窩似的,它們為生存與生命的安全創造了巧妙住所,令人嘆為觀止。在洞穴上僅有孔口通氣到外面,遇到有敵臨近時,它就噴出一柱水迅速地把身軀縮回到地穴裡,躲到安全的地方。掘沙蟲的人要具備有銳利的眼神,要有足勁的手肘力及技巧,又須一把管用的小鋤。一發現地面水柱升起,即要迅速舉起尖鋤對準噴水地方猛力掘下又掘下,最多三下鋤,就把沙蟲掘起來,若是三鋤掘不到只好放棄,因為沙蟲已鑽到安全地方,再掘也是枉費力氣。

在洪門港海埔地下滿都是沙蟲,只是懂得掘的人或者是有夠力氣的人不多,這是一項靠勞力與技巧的工作,不是任何人都可賺吃的,所以每天只有少數幾人在掘沙蟲,大多數人是掘去當魚餌用的,專賣到飯店做菜餚的是少數人,因為數量有限,物以稀為貴,這是飯店選饌的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它畢竟是海鮮類中上好的菜餚。

沙蟲從海中拿回來後,還須經過一番翻肚清腸工夫,必須有經驗者翻脫沙蟲的肚腸,用心的洗淨,不讓有沙碎存留體內,才不致真的吃到「沙蟲」。沙蟲無論是炒、清蒸,燉湯都可口清鮮,熱炒是最合味,吃起來清脆有口感。有的把沙蟲用好後曬乾,做了沙蟲乾,可以保存很久的時間,但是鮮味清脆的質感就差得多,在本地不興如此做法,大皆取其特殊海鮮味了。

珠螺鱠

洪門港村南村北各有一條小溪流,小溪流出海口都沖積有一個半圓形的沖積地叫「圓碇仔」,「圓碇仔」都是小石塊瓦片碎磚破陶瓷爛銅鐵等廢棄物品,這些原本是廢棄物被水流沖積在一起的東西,在這裡變成了海生物孕育的搖籃、生長的故鄉。其中有一種叫珠螺仔從孵化至長大到手指節大的時期,都在這裡生活著,它們附著於廢棄物的上面底下,體形馬圓椎體螺仔,在海埔地慢慢長大,慢慢的一程一程往深海石礁內生活,可長到幾斤重,俗名叫「虎螺」。

人們在這海埔地搶拾珠螺,螺體都在一公分左右,差不多有手指節大。每天撿拾的人很多,撿拾的數量不多,撿拾回來的珠螺,要用小鐵錘仔在螺嘴邊個缺口,然後用清水洗乾淨,放在容器裡再放鹽糖蒜泥等,在容器裡翻動攪拌一番,放置三天,每天再翻動幾下,使上下螺粒吸入佐料鹽份能均勻,再分裝瓶子或罐器慢慢食用,這就是「珠螺鱠」。

取食珠螺鱠要從珠螺缺口處,用大拇指與食指夾著慢慢地拖出螺旋體內,若是用力太大或急快拉拖,會斷去一半螺肉留在螺殼內,很是傷感情。吃稀粥佐珠螺鱠美味可口又開胃,是種經濟又實惠的菜餚。民國四十年代前,金門大多數家戶每年要吃些時日的麥粥,麥粥是自種的大麥米麥輾成,與些地瓜或地瓜干煮吃甚為合口,若佐菜以珠螺鱠,是吃得津津有味的美餐。所謂「珍珠粥配鳳眼鱠」,名意高雅而貼切,令人回味無窮。

●烤土甕仔(焢窯):「蚵溪(銀河)對額,安薯押起呷。」,這是以天上星象說明農家收穫的時令,農稼生活與時令天象密切關係。在金門約於農曆四、五月間種早季安薯,約在七月間,就有新地瓜可吃,新地瓜糖份尚未飽和,吃起來比較清淡但很適口,八月份又增加甜度,到了九月十月糖粉飽和,吃來又甜又鬆最為好吃。六月天七月火,農民晚餐後總是拿著草蓆或木板就在自己門口埕躺臥休息消暑納涼,有的人上了自己屋頂磚枰,仰望天空看繁星閃爍,與家人談天上人間小故事,其樂融融。而一條縱貫南北天際的銀河,在這夜晚正在與仰望者相對,大家所熟悉的牛郎織女星就在銀河裡,遙想天堂,無限神祕,無限可能,而在此時此地的人間,正為有了新安薯可吃而心感喜悅,那是「蚵溪對額」了。

農曆七月也是花生收成完畢時候,田地就讓它長青苗,等到八月好耕田翻土,讓田地可休息些日子又可蓄養料,保持田畝良質。重耕起來的田地,都有大小土丸子,日曬後堅硬是做土甕仔好材料,每天下午晡後的時間是烤土甕的時候,太陽西向不會太熱,晡後又是肚餓時間,無論烤吃都很適當。

做土甕仔要備鋤頭一把,木棍仔一支,火柴及撿拾乾的茅草樹枝,再撿齊土丸子以備應用。首先選個避風地方又多土丸子的田地可就地取材,省了時間與工作。用鋤頭刮平約一公尺平方地坪,挖個小坑凹,選逆風向做灶門用三火塊土塊砌成,繼而沿凹坑邊一塊一塊的土丸子放置緊密,緊靠牢固,一圈一圈的疊起來,一層一層的收縮一些,底層的土丸仔要大,之後每上一層逐漸選小一點的土塊,如此的圈疊,堆起成圓椎形體,到最後頂端只須一塊土丸封口完成了土甕,底座周圍蓋上三、五公分厚高的土牆,可保穩固不折風。土甕完成後開始生火燒烤了,燒火初起要溫火通透,使周圍土塊均能受火,然後慢慢加溫,火勢加旺,土塊受熱堅硬,不致鬆動脫落,直燒烤到紅紫通透土塊才熄火,繼而快速把甕裡灰燼耙出來,在灶甕外挖凹坑埋妥,用大土塊塞入灶門封密蓋好。取用木棍輕敲頂上土丸,使土丸子掉入甕再打碎舖平,第一回先打下三層圈左右,把甕底攤好,放進地瓜或者芋頭。再打下二、三層圈土丸子,照樣敲碎攤平,放好地瓜。第三回再打下二、三層土丸子敲碎攤好,將所有的地瓜或芋頭都放進去弄實,要把地瓜蓋沒不露土面,要是有帶殼花生也可放下去,掩沒於熱甕裡,最後用鋤頭刮旁邊的土沙再蓋上二、三公分厚,使成一堆小土丘,工作到此告成了。

大約經過一個鐘頭後,用手摸摸土堆,若是燒熱透出土面有蒸氣上升,那地瓜或芋頭必定熟透了,可以掘出來吃。挖掘時要先從上面沙土撥開,從灶門口挖深輕輕的撥開沙土,就接近有地瓜的地方,這時更須仔細撥動,才不會弄破地瓜,一層一層的撥開,香噴噴的地瓜將讓你飽嚐口福,烤的最好的是皮脆香,肉鬆甜。烤土甕的最好季節在八、九月間,秋高氣爽,地瓜甜度夠,肉質鬆香,口感最好。

洪門港的自然與人文百年來變化甚大,許多昔日賴以維生的作活率多不見。今日若有所見則純為業餘、消遣了。遙想昔日生活雖苦、雖平淡,但有詩情,也有畫意;有風花雪月,也有實際的耕耘,思之不禁悵然,或許所謂進步就是遠離自然,甚至破壞自然嗎?(五之四)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