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餐│在旅行中
整理一下旅行中三餐的「慣性」時刻,會發現「混亂」卻又有它的秩序與道理存在。
早上,我習慣七點三十至八點起床,總得在預留一下打扮與洗澡的時間,才能在九點三十至十點左右出門。老實說,雖未走遍歐洲大江南北,但是重要的幾座城市都被我「仔細」地踏過了;試想哪一條大街小巷不值得好好地走一走?更何況一間比一間大,一間又比一間精采的博物館,怎能抉擇親覽歷史神聖的機會呢?
所以,上午若在出發前用過早餐,然後一晃出去可能就被「關」或「困」在某間博物館裡或在某一「片」景點區,實在不能也捨不得脫身!而殘酷的是:旅行中,縱使不知名地閒晃,時間卻好似飛奔一樣地快速,與平常閒置在自己的城市截然不同。所以,當我「有機會」也「意識」到得吃中飯時,早已過了午後二時!
慘的是,為了節省開銷,便又開始煩惱該吃些什麼,要好吃又不貴,因而寧可忍著飢餓多走幾步路找找像樣的歇腳處,也捨不得胡亂坐下點一道會讓自己氣上一輩子的爛菜餚。也就這樣,拖到四點才打定主意根本是常事。
吃過這頓如下午茶的中餐後,總得休息──,才能再出發;但怪異的是二○○一年在Roma的前五個晚上、在Florence的前三個晚上,以及二○○二年在Paris的前四個夜晚都始終沒機會吃到晚餐!所以,即使餓到半夜會醒來,仍會累到再睡著,而隔天醒來,縱使千篇一律的早餐,也終究能讓我大快朵頤一番!
這樣用徒步認識一座城市的旅行模式,會直到對這座城市的熟悉與雙腳的酸痛達到「刻苦銘心」之後才會停止。
只是,即將停止的那一刻每每也接近遷移的開始!
而旅行中的三餐,就會這樣──,又混亂卻又看似有秩序地循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