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園墓
在這俳句園地裡
風流園墓
任何微小閑雜的存在都是莊重且有意義的。
從北海道南下回盛岡,一路上風雪漸趨溫和。我在日本尚有兩日行程,臨時決定輾轉再回京都。沿途殘雪飛逝消融,三月杪的櫻花,已逐漸在寒意中細碎地吐露一枝一樹。
下了火車,京都的午後剛剛放晴,恢廓的雲層郁集不散,大風唬唬,清寒沁心。沿著熟悉的路線,特意經過街旁那株玉蘭,果真已撐起婷婷白花,圓潤豐碩猶如白玉桃子,還沾著雨珠,清淨得讓人怦然心動。拐入悠長的高瀨川,一心想找回湯原都旅館。兩岸翠柳紅茶依舊,粉櫻白梅更是任意綻放,偶爾探出一枝微顫的瘦桃,幾朵皎潔的水仙,全都任意得如此滿不在乎,教人不得不深信當年肯定有某佳人信手一散一拋,川岸就生氣勃勃地花團錦簇來了。
春雨歇
楊柳枝下
泊泊水鴨
湯原都是一家旅館,也是一名老婦,招牌以日文拼寫,讀音為YUHARA,單單聽起來都充滿歡愉。這是間充滿歡愉的旅館。七日前,我離開京都,請老婦在紀行冊上留下漢名。老婦弄清我的要求,開心地接過了筆,問我喜歡直寫還是橫寫,然後微微伏在案,抿著嘴,一撇一捺端正地寫下湯、原、都。非常謹慎細致,連收尾的一筆小鉤也滿是力度,拿捏得準確無誤,剛好鉤住我一手潦草無骨的羞愧。
七日後,老婦見我回來,笑容依舊可掬,卻多了份歉意,說旅館已客滿。老婦送我出門口,我指著川岸的櫻樹,說「櫻花開了」,她瞇著笑眼,歡愉地柔聲回應「是啊,櫻花開了」。
山雀在瘦梅間
彈落
兩三點
花樹下那痴而忘返的
莫非俳人
我走了幾條街巷,都找不著住處。最後,來到東本願寺對街小巷裡的一家破舊旅館。拉開門,用日語喚了聲「你好!」頓了一會兒,幽魅的走廊傳出咿呀的拉門聲,蒙蒙然地,探出一個頭顱,依稀蹙著一對惺忪的小眼,見有客上門,趕忙爬出睡房。是一名老伯,邊點頭邊以粗淺的英語招呼。怎麼如此冷清啊?屋外游客如雲似錦的京都繁華,僅隔扇門,竟銷聲匿跡。老伯殷勤地領我上樓看房,雖陳舊簡陋了些,湊合湊合,倒還可遮風禦寒。空寂的旅館,我托著周身長途跋涉的邋遢,緊隨老伯進進出出,幽暗中像兩條溜蕩的魂。
霓虹的京都
流浪漢撿起一根
煙的斷肢
兜了一圈回來,老伯已在玄關擺好拖鞋等我,跟著又先行為我開房內的燈,沏小壺綠茶。可茶葉都還沒舒展呢,老伯就掀啟茶杯,注一盞薄薄茶水,靦腆地示意我慢用。入夜的京都刮著風,吹得窗戶惶恐不定。老伯拘謹地笑了笑,然後離開,似乎還在思索尚有什麼該做的而沒做好。
旅館的樓梯口貼著一張京都電影節的破舊海報,手繪一幕武士的狂吼殺,似乎在說,旅館的一切早在十多年前那場殘殺中,就驚心動魄地死去了,從此自閉成了一片枯寂的天地。而我竟是這多年來自投羅網的唯一生靈,倏忽竄入,揚起塵土,令老伯措手不及。回過頭,見到另一幀放大的舊照片。拍的是一間茅廬,在玻璃框的左下角,貼著毛筆書寫的注明:落柿舍,洛西嵯峨野,俳人去來之閑居,啊!原來是俳人的茅廬!當刻,我彷彿吃了一聲棒喝,恍惚間竟明瞭什麼似的,在舊照片下呆了些光景。
當夜,裹在被褥中,遲遲無眠。聽早春的寒風絮絮嗦嗦。明亮的車燈隨街車奔過,透著紙窗,在房內胡亂地舔了一口又溜了開去。不曉得是綠茶,或是其他,我竟異常清醒,老伯間歇的咳嗽,遙遠又靠近:
狂風奔過窗戶
老伯的輕咳
在廊間
隔天起得早,日前一場雨,將天空漂得清藍。我決定到嵯峨野尋訪落柿舍,但僅有一個上午的時間,當日就得趕回東京,搭班機回國。
對於去來,所知無多。至於俳句,也涉足尚淺,較熟悉的俳人,有古池瘦蛙的松尾芭蕉及牡丹落瓣的與榭蕪村。其他聽聞過的還有小林一茶及正岡子規。基於對俳句的興趣,我毅然踏上此行,何況此乃無心插柳的鏗然因緣,更使我無法不在這最後時刻,將之圓滿。此外,落柿舍的名稱也耐人尋味,彷彿清寂的秋夜,一枚紅柿兀自掉落,彈起草地的霜露,驚醒落單的寒鴉,一聲哀啼划過,復而回歸空靈。
奠定俳句文學地位的松尾芭蕉,雖然大半生羈旅不斷,然在當年江戶的深川,也有一間茅廬,廬外栽有油綠的芭蕉,因而取名芭蕉庵。那已是一六八一年的事了,三十六歲的芭蕉,獨居廬中,在詩歌界卻已開始嶄露頭角。他的門生怕他寂寞,聯合找來蕉樹,與他為伴。芭蕉生性好道,熟讀︽莊子︾,認為蕉樹枝幹柔弱弗實,頗符合無用之用的妙喻,非常歡喜,到了深夜,執杖倚著柴扉,獨自聽著風中翻飛的蕉葉;下起夜雨,則輕掩窗戶,隨破葉上飛濺的雨珠而嘆息。廬內燭火明滅昏暗,雨柱如麻自屋頂滴漏,此時的芭蕉,有感輕吟:
秋風中的芭蕉
聽夜雨
滴漏盆中
那一刻,松尾芭蕉肯定已達忘我之境,分不清聽雨的,是廬外的芭蕉抑或廬內的芭蕉了。從此,芭蕉乾脆放棄沿用多時的名號「桃青」,而改與蕉樹融為一體。
一去一來
非花非霧
一來一去
非人非樹
雨啊
非草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