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聽別人的高見
人人都說:「沉默是金,雄辯是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的體驗,卻是有點不太一樣。獨處時,沉默雖然可以藉此自我反省,開鑿腦力的礦脈,伸展無垠的巧思;但是,走入人群後,沉默反而易於招致不解風情的譏評。
職是之故,適度展現自己的喉舌,似乎在這五花八門的多元社會裡,顯得特別重要;搜尋耀眼的人物,哪一個不是舌燦蓮花的佼佼者,走到各個角落,不但展現肢體的魅力,也以口若懸河的英姿顛倒眾生。
反觀不善辭令者,不好走入人群者,多半是木訥寡言,以憂鬱相纏的表相示人;似乎與善長舞袖者,游走自如之勁道,的確是相去甚遠啊!
或許是個性使然吧!沉默者的基本手則,依然喜歡當一個最忠實的聽眾;從來不表示自己的看法,縱然失去主位的光環,也不在乎!只要能夠多聽聽別人的高見,當內省消化之後,變成自己的智慧,便足夠了!
反之,整天喜歡發表言論者,如果能夠靜下心來,學學沉默者的內斂工夫,多聽聽別人的高見,可能會更加相得益彰哦!要不然光付出,而不強力吸收別人的經驗與知識,一旦變成負成長,就會如同鏡花水月一般,不紮實的感覺,讓力與美無從著痕;久而久之,想要逞口舌之快,而奪得驚豔四座的魅力,將不復存在唷!
想要落實「雄辯是銀」的機制,當然要多加充實自己的內涵,表裡相輔,鏗鏘之言,方能以理服人;我們要知道:縱然天生辯才無礙的菁英份子,在言辭交鋒千遍後,到最後,亦能領悟其「大言不辯」的理奧。
因此,沉默與雄辯之間的抉擇,在於人、地、時、物之不同,而有不同的定調;無法以偏頗之言,來掩蓋正確的視聽。
當我們遇到困難,不如意踵旋之際,沉默或許可以平復內心狂捲的波瀾,使心情暫時得到平靜的機緣;這時候,如果能夠多聽別人獨到的見解,或許在抽絲剝繭中,拿來解決目前的困境,也不失為一件好事哦!
所以,不要太過執著於履行自己的聞、見、思,有時候別人的高卓理念,也可以一併列入考量;把聽的訣竅發揮得淋漓盡致,相信利定然多於弊啊!
最後,切記一件事,刻意的沉默,或是有意的雄辯,皆非現實生活之所需;適時的展現兩種功力,才是上乘的作為。賢聖之流,體驗最多,何須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