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觸景傷情憶親人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麗玉。
點閱率:1,219
字型大小:

那天陪著大女兒芯芸、外孫賴彥成、彥瀚和三女兒芯芯夫妻、外孫蔡育廷,由我與三女婿蔡文傑分駕兩輛車到瓊林,專程去看瓊林新景點紅瓦牆後,走進對面的「瓊林寄」─姑丈蔡金皮、姑媽陳瓊華的家,順便又繞到瓊林吉仔宅─我外婆家,讓兒孫輩們能認識我小時候作客常住的地方。
姑媽家是前後兩落加左右護龍大厝,小時候和姑父母多年皆住在右邊護龍厝,還有一處稱為後圍的地方,最裡面有簡單的蹲式廁所(在民國45年代時,家裡能有如此的廁所設備是稀有的),大落厝那邊大廳堂擺的是供奉祖先神主牌位的祖公龕及三神 (觀音菩薩、土地公、灶君公)的神龕,要遇到祖先祭祀或是神明誕辰時,才有機會幫姑媽端提祭拜物品過去,當年平常因住有滿屋子的部隊官兵,所以姑媽和我女流之輩很少過去。我們的生活範圍就限在靠右護龍這邊及兩落大厝的前右廂房(這間是親家公的臥室),護龍大厝這邊,姑父母住左邊廂房一間,我和表弟妹住右邊廂房一間,中間是護龍的廳堂,案桌上供奉有神明,其中一尊稱「六姓府」神明,自從老親家婆(「六姓府」的乩身)過世後,再也不能幫村中族親百姓排難解厄,所以就鮮少有人來膜拜,我們這群小孩子再也沒有問神用的順盒吃了。因我們這間右廂房築有政府補助興建的鋼筋水泥地下防空洞,小孩子在夜間躲避共匪宣傳彈砲擊時比較方便,一掀開木頭蓋板就可進入防空洞了,這也是我為什麼常留住姑媽家的原因,是母親顧及我為了躲避共匪日夜砲擊的安全考量。
大落厝的另一邊護龍厝,曾聽先姑丈說:以前這裡曾開過「當鋪」,因時空變遷轉移,當鋪停業不做了,後來這閒置的空間就變成親家公堆放農作器具間及農作收成的柴草間,而今,這些房子經國家公園管理處補助整修維護後,標租給民間經營民宿,取名稱為「瓊林寄」。感恩經營民宿的女主人因知道我們與原屋主人有親戚關係,肯讓我們進去一間一間的參觀,想起小時候曾經害怕進去的「當鋪」(柴草間),如今經整修裝潢布置後,都搖身一變,成了現代化的民宿客房:天井邊的兩間廂房各增加了現代化衛浴設備兩套,方便住客的盥洗之用。
疼愛我如師如父的先姑丈早已在民國七十九年農曆正月廿二日因罹患肝癌不治逝世已近三十年了。五位表弟(鈺麟、鈺鑫、鈺龍、鈺永、鈺泰),兩位表妹(彩月、彩娟)們早已求學完成,各自婚配成家立業與就職,各都分居在台北地區服務;愛我如慈母般的姑媽也離開金門多年,在台灣永和市竹林路鄰近子女們住家附近另租一屋居住,由僱用的外傭日夜照顧著生活起居,兩年前我和外子世昌還專程去看望她老人家,可惜她已失憶、失語、行動皆須靠輪椅推著,我一再用盡各種方式向她自我介紹,都無法勾起她一丁點昔日彼此母女般相處的記憶來,只是一張臉部毫無表情的兩隻眼睛直盯著我看,當時的我真的很傷心,以前精明能說善道的姑媽為什麼會變得不認識我來了呢?好想抱著姑媽她大聲嚎啕大哭一場,但深怕驚動影響到她老人家情緒不安,只好強忍著,不敢讓奪眶欲出的眼淚掉下來。和兩位表妹寒暄一陣子後就離開了,之後雖又去了台灣幾次,就是沒勇氣再去看她老人家了,我自己很不能適應那種令人傷心的場域氛圍。目前唯一留住在金門的四表弟鈺永一家子也買房子搬到金城鳳翔新村去住了。兒時和他們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為他(她)們講故事打發躲避防空洞無聊的歡樂印象,又縈繞腦際,每天與他們早上分配的清掃工作等種種景象又浮現腦海,真是觸景傷情,真的好懷念他們,以後就僅從鈺永表弟處得知相關親人們等的訊息。出了姑丈家大門,我指著對面的護龍厝,告訴兒孫們說:那間屋子裡頭出了一位享譽國際的名作曲家─李子恆先生,外孫賴彥成搶先問:外婆,他是〈秋蟬〉的作曲者,電視劇《牽手》的主題曲也是他寫的,還有《番薯情》也是啊,真棒!外孫的見識不少。
之後轉往瓊林吉仔宅外婆家,外婆家自從她老人家去世後,房子一直空著沒住人,幾經快半個世紀時間了,所以屋頂整個快塌光了,僅遺存屋牆殘壁,庭院天井處長滿雜草,真是一片荒墟殘景,看了直叫人一陣心酸,不禁想起兒時和媽媽來外婆家作客的種種情景回憶。
記得外婆姓許,單名一個「乖」字,是金寧鄉榜林村人氏,外公蔡維拋,與外婆結婚,生下長子凱旋(我的大舅)、長女寶卿(我母親)後就下南洋謀生去了。外公應該經營生意很發達,據外婆說外公常托同鄉的南洋客帶金飾和銀圓回來供應外曾祖母及外婆母子女四人家用,可惜好景不常,民國26年中日戰爭爆發了,外公失去音訊,外婆斷了生計接濟來源,外婆和母親也曾因逃避日軍的侵略,而逃到廈門,又因南洋群島一帶同時段也幾乎被日軍攻略,又無法與外公連絡上,才又折回金門瓊林老家居住。從此外婆與母親母女二人開始了種田為生的艱苦歲月,外婆家中尚有一位更高齡近百歲的老外曾祖母。
大約民國三十二年經媒人介紹,母親嫁到斗門村陳家,此時大舅凱旋適逢從香港遊學後帶回了在那裏認識結婚的廣東籍舅媽和兒子三人回到了瓊林,後來舅舅還當上了當時瓊林保的區長,沒幾年後舅舅就染上重病不治身亡,不久相繼兒子也病逝,年輕貌美的舅媽,在痛失丈夫與兒子之後,傷心之餘將三歲大的女兒送人當養女後自己到金城某單位就職去了,後來改嫁了,也與外婆斷了關係來往。(以上所述係母親生前口述的印象記憶)。
老外曾祖母很長壽,逝世那年約是民國四十五年,她好像是108歲,我已是小學五年級生,我還代替遠在印尼的父親(孫女婿)身分去有模有樣的行孫女婿拜祭禮。自此外婆就單獨一人生活,所以母親每個農曆月的十六到月底,除了逢上農忙時期,母親總是帶著我及領養的建立弟弟到外婆家作客,順便幫外婆去山上耕作,也和外婆去幫瓊林的「烏番豆腐店」去做一些雜役(挑水、磨豆腐)之事,賺取一些微薄的工資費用,猶記得挑水一擔工資是五角,我幫忙用籃球水桶打水裝滿兩隻大木水桶,母親來回不停的挑,直到豆腐店的兩個大水缸裝滿水後才完成,磨豆腐一鍋量的工資是三元,外婆和母親有時是單一人推磨,有時是雙人推磨,看到他們倆人都汗流浹背了,我也會加入替代輪流幫忙,常聽到外婆說:「不壞嘛!大石也要石仔供。」意思是能減輕她們的力氣負擔,幫忙不少。
外婆的腳很小,是因小時候纏裹腳的關係,後來才解放開的,但腳背已經被纏裹變形弓彎了,走起路來當然較吃力。外婆很勇敢,也很能幹,家庭粗細活都會做,尤其手很巧,她能就在繡花布上不用打底稿就能直接繡出雙鳳朝牡丹的花樣來,也能用各色的小珠子繡出圓形或是八角形的繡荷包來。外婆很疼愛母親和我,有任何好吃的都會留給我們,外婆就在六十四年春季過世的,母親哭得很傷心,一晃眼母親也在八十四年過世,距離現在也二十幾年了,今天帶著女兒女婿外孫們來到我的外婆家,看到荒廢已久的外婆住家,真是百感交集,觸景傷情,往事情景一幕幕浮現腦海,嘆而今人事已非,一聲「外婆,我們可以離開了嗎?」外孫把我從激動的思緒中喚醒,「好吧!我們再到別處走走。」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