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完人」─黃偉的生平事蹟與傳說軼事
貳、黃偉的傳說軼事
大凡一個不平凡的人物,多少流傳些傳奇軼事,藉以彰顯其德業,並襯托其不平凡之一面。
一、操守廉節:
1、黃偉任松江知府時,張璁為禮部尚書兼大學士,由於之前黃偉曾上疏,斥責張璁希寵嗜進,荒誕不經,故黃偉同年吏部侍郎霍韜勸他去拜訪張璁,黃偉假藉墜馬傷足,即日繳還除書歸,張璁上奏嘉靖帝說:「松江知府剝削民膏民脂,藉故返鄉享福。」皇帝沉思後說:「果真有此事嗎?」即派欽差查其行囊,僅搜見貝殼、雜衣裳與現金九千錢,欽差大人感慨的說:「黃大人一生為官,儲蓄僅此而已,欲返鄉恐亦不夠川資。」故特加送千錢,湊成萬錢,以壯其行裝。(註二十五)
此則故事,凸顯黃偉之清廉,「文官不貪錢,武官不怕死」向為中國人對為官者典範的期許,與上文所談黃偉於南雄知府時,歲有例金萬餘,分文不取,皆黃偉為官廉節之表現。
2、金門民間視女兒常貪求娘家東西為「女兒賊」,據說亦起源於黃偉,當黃偉辭卸松江知府,將返回金門家鄉時,地方父老深知黃偉一貧如洗,欲贈金作為盤纏,讓他能較風光返鄉,卻遭黃偉嚴加拒絕,大家商量之後,決定將銀元埋於花盆中,上栽花卉,起初黃偉亦是不接受,地方父老懇求黃偉不要嫌棄,務必將四盆花帶回作為留念,黃偉勉為其難的將花帶回,放置在門口埕。
黃偉有個女兒,嫁到陽翟陳家,某次回娘家時,無意間發現花盆裡竟埋著銀元,便向父親提出贈花的請求,疼愛女兒的黃偉,自然爽快的答應,女兒已要去了三盆花。某天,女兒一再懇求把最後一盆花也送給他,但黃偉思索著,這花是松江府父老一番心意,總要留存一盆作紀念,也算是對送花者情誼的珍惜,便婉拒女兒一再請求。
某日,黃偉所養的豬從豬圈跑出來,在趕豬入圈時,豬把花盆撞破,黃偉看到撒落地上的銀元,頓然了解女兒一再要花的原因,勃然大怒,斥責女兒陷他於無情無義,也氣女兒的貪心,罵她為「女兒賊」,便立刻逐出家門,且斷絕往來,(註二十六)一生廉節的黃偉,怎料女兒有如此的行徑,自是悔恨不已,此故事旨在說明黃偉安貧樂道,不貪求的卓越德性。
二、神助:
︽金門志︾記載:「黃逸所先生未第時,將往官澳買棹度安海,夜半起行。時星月燦爛,微風淡蕩,霎聽吟聲云:『風急有船莫過渡,月明無伴不孤行』。四顧,寂如也。仍前行,則吟聲復作,如是者屢;心異之,不果往。明日,舟渡中流,陡遇狂風覆溺。」(註二十七)
此則故事雖非說明何以會如此,但這一類的故事在表達具有善行,或德性卓越的人往往能得到福報之含義。
︽金門志︾也記載二位孝行感天,獲得神助的孝子,有助於了解有關黃偉此則故事背後的寓含,試舉一例於下:「陳元珩,字崇懿;世居金門。父雲客,邑諸生;母鄭氏,性皆嚴。嘗怒元珩,令長跪;久之,命起煮粥,則粥已熟;蓋元珩恐父母饑,竊起煮粥而還跪也。嘗業賈,自台灣歸,舟不前者累日,而他舟連檣西去;及至廈門,始知先至者皆碎於颶。同舟人夢神語云:『爾曹得生,陳孝子之庇也』。」(註二十八)
三、德行感天:
民國十年版︽金門縣志︾記載:「黃太守偉未達時,曾為泉郡小吏,常見郡人有訐訟,投諸公者,公皆以『不可訟』勸解之,得勸化一人,則書『不可』二字粘諸郡廳所居門後。如是日久,門後『不可』之條幾滿。會泉郡旱,郡守祈雨於城隍神,夢神告知曰:『欲求甘霖,必同『不可』人禱之』。郡守不知所指,不數日,郡守偶步於官廳,聞讀書聲琅琅,遂見公,與談暢甚,臨別,見其門後『不可』之條纍纍,始悟,次日即傳公隨同禱雨,未返郡廳而大雨滂沱,四郊沾足,亦一奇也,錄之以為世俗勸。」(呂正中筆述)(註二十九)
此則故事說明黃偉化解冤仇、積善行福,誠感動天,方能祈得甘霖,解決民困。是時黃偉僅是泉州府兵房下一小吏,負責抄寫工作,而能心存善念,懷抱仁恕精神,極力勸解訐訟,乃是儒家精神的實踐者。
四、胸襟開闊,具有寬宏雅量:
1、黃偉未中舉前,曾於泉州府兵房負責繕寫工作,繕寫錯誤時,一狂妄自大的堂吏,曾奪其筆,且敲打黃偉的頭,屆登第後,有人問他何不找那一堂吏算帳,黃偉表示,若非昔日受堂吏刺激,我哪會有今天?完全沒有丁點報復之念頭。(註三十)
2、黃偉罷官居鄉時期,平日常親操耒耜,忙於農事。某日,鎮撫司遣役持請柬來邀宴黃偉,黃偉正在田中耕種,衙役以為是一般農夫,竟叫他來背負過河,黃偉也不表示身分,默默背衙役過河,再迅速繞道回家,整衣冠後才出來見客,衙役認不出,黃偉也緘口不提方才背負過河之事。(註三十一)
3、黃偉歿後,葬在村南湖山鄉的「烏鴉落田」吉穴,此為金門四大名穴之一,據說此穴原是其親家翁陽翟陳禎所有,黃偉所選的是位在浦邊黃龍山上的「覆掌穴」,也是金門四大名穴之一,但「萬年覆掌,百年烏鴉」,亦即烏鴉落田穴僅有百年靈氣,而覆掌穴卻具有萬年靈氣。
黃偉之親家陳禎非常喜歡覆掌穴,某日,特備酒席宴請黃偉,先飲酒一番,再趁機提出二穴交換之建議,黃偉不疑有他,順口說:「誰先過世,就先選擇葬在覆掌穴。」沒多久陳禎便逝世了,據說是為了能得到覆掌穴,故竟吞金而死。(註三十二)
、與黃偉相關的古蹟
一、黃偉故宅
黃偉故宅在後水頭,據傳原為三進宅第,門額嵌有一青草石雕之石匾,上鐫「邦伯」二大字,左鐫福建御史立,右鑴嘉靖辛丑冬,︽金門先賢錄︾︿黃逸所品德完人﹀一文云:「傳係黃偉在松江府任上所提拔之門生金貴享,後任福建巡按,於黃偉辭官居鄉時,特來謁訪,題『邦伯』匾敬獻,又題『理學正宗』一匾,懸掛於黃偉家廳堂。」(註三十三),嘉靖辛丑係嘉靖二十年(西元一五四一年),時黃偉已過世三年多,故顯然上述說法有誤,另金賁亨筆誤作金貴享。
據黃金牆表示,「邦伯」匾原嵌於黃偉故宅第一進門額,惟宅第年久失修而坍毀,原前落之邦伯匾被移置於第三落門額上。「邦伯」之意,據︽辭海︾解釋係指「州牧,為諸國之長,故曰邦伯。」黃偉官至知府,乃一府之長,故此邦伯匾乃是黃偉過世後,福建巡按對黃偉之頌讚。
黃偉曾修建汶水黃氏宗祠於後水頭,宗祠亦因年久失修而倒塌,神主牌移至黃偉故宅供奉,民國八十八年丹恩颱風時,屋頂塌陷,後牆也倒塌,神主牌只好暫奉於旁的貨櫃內,當中黃偉的神主牌已噬蝕嚴重,殘存碑文為「明中順大夫祀鄉賢黃諱偉逸叟公暨恭人□□□□」)(按:已被噬蝕之文字當為「陳氏神主」四字)。
今後水頭和後浦頭黃氏以「理學正宗」為燈號,即是據黃偉之事蹟而來。
︽金門先賢錄︾︿黃逸所品德完人﹀一文認為,黃偉故宅坍毀後,最後一小間為慈德宮,祀黃偉神位。︽七鶴戲水的故鄉︾︿進憂退憂的黃偉﹀一文,亦認為慈德宮係由黃太守故居改建而成,皆屬錯誤。正確的是黃偉故宅在後水頭,而慈德宮位於後浦頭。
二、黃偉墓
黃偉逝世於明嘉靖十七年三月十七日,葬在後水頭村南一處高地上,穴號「烏鴉落田」,昔金門四大風水名穴之一。民國八十八年六月十五日公告為縣定古蹟。
墓前有石馬、石虎和石望柱(已圮毀,僅存一小截)各一對,為明代四品官宦墓之規制,墓塚的形式別具特色,整座墓園由石材所構築,渾厚堅實,具有明代石雕藝術風格。
黃偉墓道碑在斗門村郊古官道旁,明代三品官以上方准設置龜趺式之碑座,但黃偉官至知府,係四品官,故設龜跌式之碑座乃是特例,碑文為「中順大夫松江府致仕知府黃公暨安人陳氏墓道」,墓地東北方金沙溪畔有倒地的石碑一方,碑題為「松江知府致仕逸所黃先生墓表」,碑文大半已磨損,無法辨識。
三、黃梁甫墓
黃汴字梁甫,號東郊,是品德完人黃偉的父親。本墓位在金沙鎮英坑村郊石鼓山上,形號「伏兔望月」,約建於明嘉靖初。
︽金門志︾記載黃梁甫封贈南京刑部主事,主事屬六品官,但本墓有石馬、石羊各一對,另有墓坊(已倒地)。
本墓採用大片石材構建,厚實粗獷,氣勢雄偉,墓碑與墓塚的施作方式別具特色,民國八十八年六月十五日公告為縣定古蹟。
四、南安下店主祀黃偉之廟宇
黃偉在彌留時,大陸南安縣下店某鄉老,曾夢見黃偉身穿白衣袍、騎白馬,自該村溪岸姍姍而來,囑咐要為他建祠,翌日即獲知黃偉過世的噩耗,便發動募資,在所夢地點建立廟宇,並按照夢時所見姿態塑造神像,坐騎也以篾紙糊成,立於像前,該鄉也屬黃姓,村民每年農曆五月十二日舉辦祭典,廟為一落附拜亭,格局雖不大,但香火至今鼎盛。(註三十四)
五、慈德宮
位於後浦頭西南隅的榮湖畔,廟建於清光緒年間,主祀黃偉,共有兩尊神像,黑髯者稱為「黃府大王爺」,是本廟主神,也是後浦頭村之境主,白髯者稱為「太守祖」。
本廟不論石雕、木雕皆甚精美,尤其交趾陶塑造之精湛,更是金門地區所罕見,民國八十八年六月十五日公告為金門縣縣定古蹟。
後水頭汶源宮,位於榮湖畔,主奉田都元帥,另外也奉祀恩主公、恩主娘、池王爺、太守祖:::等等,太守祖就是黃偉,曾任知府,故族裔尊稱為太守祖,典型的祖佛信仰,神像為白髯,慈祥狀,往昔八月十五日本廟作醮,有遶境之祭儀,而後浦頭慈德宮亦同日作醮,黃偉是後水頭人,故皆禮讓汶源宮先巡境,之後慈德宮才巡境。
註二十五:後浦頭黃金墻︿品德完人黃逸所﹀,手抄本。
註二十六:後浦頭黃清安報導。
註二十七:林焜熿,︽金門志︾,卷十六。
註二十八:林焜熿,︽金門志︾,卷九,︿人物列傳﹀。
註二十九:劉敬,民國十年版︽金門縣志︾,P:二一七。
註三十:同註三。
註三十一:︽金門先賢錄︾︿品德完人黃逸所﹀,P:二十四,金門文獻委員會,一九七二。
註三十二:後浦頭黃金墻報導。
註三十三:同註三十一。
註三十四:張榮強,︽台北縣金門同鄉鄉訊︾十六期︿品德完人黃逸所﹀,P:二十四,一九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