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次中華白海豚擱淺事件
2002年12月25日上午10點,烈嶼區管理站傳回民眾報告埔頭海邊有「鯨豚」擱淺。筆者聽到消息先是一楞,心想該不會又像一年前黃厝擱淺的布氏鯨(當時誤判為「小鬚鯨」)那種大塊頭吧!在狀況不明的情形下,總得做好心理準備,當下拾綴幾件可能派上用場的傢伙,便隨眾長官們前往小金門。一下埔頭海灘,心裡總算有了底,原來擱淺的是隻中華白海豚,已經死亡,體長約2公尺。後來聽村裡伯母告訴筆者,這頭海豚早在12月20日就被發現卡在海灣外圍的軌條砦上,這兩天才漂上岸!
我們在海豚屍體旁短暫靜默,就算是弔唁吧!當時應該是乾潮,海灣外軌條砦排站矗立著,岸邊崖下貓公石漠然踞坐著,崖頭草木在北風中不斷抽搐,只有一棵苦楝努力伸展枝葉,好似企圖為這可憐的海豚遮蔽天光。我們不多言,先檢視海豚屍體並拍照存檔,再討論如何處理。
經筆者初步檢視,判斷擱淺的中華白海豚應是死後漂著,身體略為腫脹、有臭味散出,雄性,測量體長(中央尾刻到吻端)為2.02公尺。(後來解剖人員又測了一次體長是1.95公尺。測量誤差在實務上是難免的!)。周身遍布許多明顯的等距咬痕,吻部和胸鰭有細漁網纏繞的痕跡,少數幾處皮膚脫落,沒有明顯外傷,死因無法判斷。從屍體的體色和斑點分布判斷,牠還沒達性成熟階段。過了幾天,解剖發現牠的生殖腺尚未發育完全、部分骨骼也未骨化完全或未完全癒合,同樣支持這項判斷。
拜網際網路之賜,筆者隨後也將擱淺海豚的影像傳送到香港和加拿大請求專家協助鑑定。專家最感興趣的是牠的體色差異。香港Dr. SamuelHung認為:從體長判斷牠是亞成體(juvenile)無誤,全身遍布許多斑點屬於蛻變期(mottled stage)體色,但和香港中華白海豚兩相比較,仍有差異存在。他提到香港中華白海豚在亞成體階段,背鰭部分會呈現粉紅色或在死後變成白色;如果背鰭部分仍存在斑點,軀幹應呈暗灰色。他也透露:如要完全釐清這頭海豚的年齡問題,檢視牙齒切面標本應該可以獲得較肯定的答案。
事實上,香港、台灣海峽南部和金門海域等處海域都曾出現中華白海豚,關於牠們的體色、型態、族群判別等生物學調查及分析比較,將是未來幾年中華白海豚的研究重點所在。
這頭海豚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許多間距相等的咬痕,這並非鯊魚造成的,也不是礁石或水中障礙物擦刮造成的。據專家告知:咬痕是同伴互咬造成的。為什麼互咬呢?嬉戲或是搶地盤?則還沒定論。
由於這頭白海豚屍體腫脹,不斷散發出腐臭味,可能已經死亡數日,為免繼續腐爛妨礙環境衛生,或遭野狗啃食,既然搬運到他處儲存也有技術上的困難,於是我們決定將屍體就地掩埋。
12月28日,在釐清疑慮和排除障礙後,我們邀請姚秋如和王緒昂到現場進行解剖。他們都有從事鯨豚研究、擱淺救援或解剖多年的工作經驗。我們一行到了現場,又逢正在退潮,在苗圃工作同仁和李溫林熱心幫助下開挖現場,順利起出中華白海豚屍體。屍體大致保持完整良好,只是舌頭發脹略略吐出口外。一翻動屍體,海豚嘴角汨汨流出血水,顯示內臟已經開始腐敗。皮膚幾處隱隱發泡,姚秋如告訴筆者:那是海豚體內腐敗產生的氣體。
我們利用帆布作成簡易的擔架,將海豚抬到適當地點,擺放妥當。先汲一些海水清洗屍體,再作細部測量和拍照紀錄,隨後取下肌肉樣本。
這些標本之後將分送中華鯨豚協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等學術單位,留待進一步研究之用。卸下海豚胸肢和頭部後,工作分兩方面進行,姚秋如負責將軀幹的肌肉皮膚切除,王緒昂剝除頭部軟組織,筆者幫不上忙,只能做些跑腿工作。潮水慢慢退去,又慢慢漫上來。直到日已西斜,現場解剖工作終告一段落,我們分頭整理,有人清洗工具、包裝遺骸,有人掩埋屍塊,七手八腳地清理完現場。姚秋如和王緒昂還能不畏屍臭和髒亂,愉快地說:這樣的解剖環境很好、天氣也很配合─沒有烈日、只有涼風徐徐吹來,沒有閒雜人等的干擾,海豚也還不算太臭。真是十足的樂天派!
海豚遺骸運回管理處後,翌日當然又花了一番功夫細細清洗、整理,再送入冷凍庫冰存。由於過程繁瑣就不在此細言。
中華白海豚廣泛分布於中國東南沿海、東南亞、印度及非洲東部沿岸、澳洲北部等處海域,背鰭較低且位在背部隆脊上,故又名「印太洋駝海豚」。因為農曆三月間,也就是媽祖誕辰前後常出現於福建沿海,因此福建漁民稱牠們為「媽祖魚」。牠們終年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河口域或離岸數公里內海域,以魚類為主食,成體體色灰白或粉紅不等,初生時體色較深。成年海豚體長約在2至2.8公尺之間,體重150至200公斤之間。由於中華白海豚棲息海域多屬受污染較嚴重,或人類、船舶活動頻繁的海域,牠們的生存條件愈顯惡劣,族群數量已有日漸減少的趨勢。因此這次擱淺事件值得有關單位重視並加以深究。
金門近年來曾在嚨口、成功等地發現中華白海豚死亡擱淺,馬山海域也曾有釣友報告中華白海豚受困於淺水域,所幸後來海豚自行脫困;另外長吻真海豚和布氏鯨也有擱淺紀錄。頻率日益增加的鯨豚擱淺紀錄暗示海洋環境,特別是沿岸和河口海域正為污染所吞噬;同時也宣告海洋的生物多樣性正在衰減當中。防堵污染物質侵入海洋、嚴禁不當漁業行為、減少人為干擾和劃設海洋保護區(MPA),則是有關單位當前保護海洋環境應有的積極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