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藝文訪佚(三)
(文接九十二年三月二日稿)
呂世宜
在金門縣志內為呂世宜與林樹梅所立傳中,皆提及他們在古文之道上曾獲益於「光澤高澍然」,但縣志內除了提及此人的里籍與其曾於廈門玉屏書院掌教,及迻錄其為林樹梅「 雲詩鈔」所作跋文之外,就沒有進一步的資料了。按:高澍然,字雨農,福建光澤縣人,嘉慶六年(西元一八○一)中舉,並於嘉慶十二年時援例成為內閣中書、攝侍讀,然半年後遭父喪,自此假歸不復出仕,專心於治學授業。道光十五年,高澍然受時任兵備道的周凱邀請,至廈門玉屏院主講,但才過了三個月,周凱被調往台灣,高澍然也就離開廈門,回光澤縣後執掌杭川與邵武二書院,後卒於道光廿一年。高澍然一生著述頗多,其中有「抑快軒文集」一種,近年於大陸再度印行,其中有數篇文章便是為呂世宜與林澍梅而作,包括書序、贈序與書信。基於體例,筆者將書序於下介紹,至於贈序與書信則於附篇內再錄出。
關於呂世宜的著作,據金門縣志藝文志中列出有「愛吾廬文鈔三卷、筆記二卷、愛吾廬題跋一卷、古今文字通釋二十四卷(筆者按:此處有誤,「古今文字通釋」書僅十四卷。)」上開數種著作,除筆記二卷之外,在民國六十四年時,曾有板橋林家後人林維源、林宗毅先生為之校刊出版,所據底本為日本京都大學典藏本之微卷,但這套書當時印刷數量每種僅有一兩百本,不知現今在金門是否有政府單位或個人收藏。筆者是在台大圖書館內見到這套書,除本文之外,尚有多篇序跋,因現今要一睹全貌已有途徑,筆者就不於此縷敘了──呂世宜以書法、金石與小學見長,勤於蒐羅各種碑帖拓本,他的收藏中有「搨古錄」一書,雖非其本人著作,而是不知曾易主數十次的金石圖錄,然呂世宜能將此書所收之豐富資料,化為本身在書法上的造詣,非止於賞玩撫摩的秘本而已,故高澍然認為:只有呂世宜堪為此書之主人,並為之作序,今見於「抑快軒文集」乙編卷七。可惜這本「搨古錄」現今不知流落何方,僅餘高澍然序文可供知其曾存於天壤。高之序文如下:
搨古錄序
同安呂西,精古篆隸,兼眾體而化其跡,成一家之學。吾閩上郡有伊默 (伊秉綬,字組似,福建寧化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官至江蘇揚州知府,除詩詞古文並精於篆隸。),下郡有西,蓋先後迭至主齊盟云。而西居廈島未仕,知之者猶少,使其業大顯於時,當不減伊默 也。漢王朗由會稽守還許下,時下驚其言論曰:「不見異人,當得異書。」余以西起海上,於二者宜有一遇焉,問之。西出家藏「搨古錄」示余,且請序。
余按:錄起商迄唐,金石凡數百種,而鐘、鼎、敦、卣之屬尤多。在商周已百數十種,幾與「宣和博古圖」埒,古塼、古刀、布(刀、布為古代貨幣),又各數百種。盛矣哉!不知若干代、若干手薈萃成錄,乃完富如此!陳列几案,如天球、河圖(此二者為周王室重寶,見於尚書「顧命」篇),光溢一室,信人間異寶。而西朝夕臨撫,珍如秘本,則異書也。余問所從得。曰:「得諸同里郭望瑤、望瑤得諸海鹽陳南叔、南叔不知得於誰何氏;珍藏印章滿焉,計是錄為西得,已易數十主矣。」
嗚呼!凡物無不散,得之者,亦寄焉耳。歐陽公序「集古錄」,以為足吾好焉,樂而忘老。亦知其必散而不肯易所好,誠達者也。抑聞公不善書,其與石公操書亦自言之,是於「集古錄」徒為玩好之資而已。異時去而之他氏,其殊象犀珠玉之散幾何哉?西研精眾有,成一家學,不惟聚之於目,而又聚之於手;即令散之他氏,彼之素業足長留天地,考古者且援以識古書典刑。則是前聚者皆寄,至西乃為能不散也。夫道散於萬物,修道者得而聚之;文散於諸子百家,修文者得而聚之。西於是錄,亦若是焉已矣!且西兼能古文,自周芸皋(周凱)先生觀察其地,提倡風教,而西文益遒上,是又所謂見異人也。古今金石家著錄者多矣,而歐陽氏「集古錄」獨傳,非以古文足重其錄耶?然則是錄宜主西氏,非前後得者所能與也,安問散與不散哉?
西名世宜,道光壬午舉人。
林樹梅
依金門縣志之藝文志所列,林樹梅之著述頗豐,有 雲文鈔二十卷、詩鈔八卷、 雲鐵筆、文章寶筏、 雲日記、詩文續鈔等多種,但其書「詩文俱已刊行,惟板本今不多見」。另外,據人物志之林樹梅傳記,他尚著有「沿海圖說」、「戰船占測」二書,從書名看是關地理、海防之作,以及「雲影集」一種。林樹梅之生存時代去今不為遠,但他的著作除其姪孫林策勳先生在菲律賓輯印的「 雲詩存」一卷外,於今卻已屬罕見,亦未聞另有重刊之本,實是可惜。以林樹梅自少時便隨養父林廷福出巡海疆、又曾為台灣鳳山縣令曹謹幕客、以及曾佐林則徐(諡文忠)籌議海防等等豐富履歷觀之,他的詩文著作中,必有大量可供近代台灣開發與東南海防史研發的資料,值得去好好發掘。筆者於下錄出其著作之序文兩種與其詩作數篇,僅是聊為輯軼,更多的工作尚有待後續各方之努力。
筆者要介紹的第一篇林樹梅著作書序,係於上文介紹過的高澍然所撰,見於其著「抑快軒文集」乙編卷八,題為「 雲山人文鈔序」。因為高澍然為文不僅止琢磨文句的工夫,更注重實於中而發乎外的養氣修為,故其為林樹梅作書序,開宗明義便是孟子、韓愈的氣論,認為欲為古文者必自養氣工夫做起。而在高澍然眼中,林樹梅雖年方及壯,但卻具備「才既優,其氣尤毅不可奪」的資質,這是很高的評價。就序中所道及,此部「文鈔」有六十餘篇文章,多是林樹梅在鳳山任曹謹幕客時所作,則此書大部應是與其撫番及協助興修水利等政事相關的議論,是基於民生利用而作之規畫;正如高澍然美韓愈「不徒托諸空言,而實見諸行事」,乃平實論事的載道之言。在尚未能使林樹梅的文章著作復出行世之前,也僅能先從他人弁序去略窺一二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