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影像跨媒材與再造之可能———試析「高志尊台灣攝影家肖像系列」

發布日期:
作者: 張國治。
點閱率:1,709
字型大小:

一、因應新世紀媒材的發展,力求創作的突破

攝影術從十九世紀開始到今天,從早期的意象派攝影(Pictorialism)過渡到二十世紀多元視點,呈現了影像豐饒的現代攝影面貌,從現代主義(Modernism)中的達達主義(DaDa)藝術家門雷(Man Ray,189○─1976)、包浩斯(Bauhaus)的莫何依‧諾迪(Moholy─Nagy,1895─1964)等的影像實驗,加上六、七○年代以降,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行動藝術(Action Art)、地景藝術(Land Art)、表演藝術(Performance Art)、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等蓬勃發展,攝影參與了許多創作活動的真實紀錄,成為保持時間藝術過程最好的文件,更從而衍伸為─獨立文本。攝影既見證,並親身參與當代藝術發展,便毫無理由不被藝術家注目、重新審視,引為創作媒介、工具。其挑戰舊有單一媒材,如油畫、水彩、雕塑等媒材之意味特別強烈,或說不是挑戰,而是在當代美術發展長流下,已經呈現越界、跨領域之整合觀點,在此一趨勢發展下,衝突對立也不存在了。而其虛擬與真實之本質糾纏,業已不是那麼值得去辯論的。今天,世界的藝術殿堂是開放、沒有絕對、純粹性的,遑論工具之限制。九○年代以來,在國際許多重要的雙年展、文件大展甚至在台北雙年展,當你進入會場,你見到許多大幅大剌剌的攝影,取代了傳統手工描繪的油畫時,你不必感到驚訝!你看到巴黎、紐約藝壇,攝影賣價比油畫昂貴的新聞更無須愕然。今天,我們一早自睡夢中醒來,翻閱報紙、啟動電腦螢幕、打開電視畫面::,所有傳輸的媒材都是透過攝影而來。身處當下時空,我們不自覺活在攝影影像世界。攝影其不同、另類的表現及新思維,作為一項創作媒材,其載體本身的「創作」充滿著各種可能性,潛力無窮。

面臨二十一世紀影像世紀的全面到來,此時若果仍然拘泥於社會專業分工下的分類體系,汲汲於平面攝影、新聞攝影、美術攝影::等分類本位的糾纏,恐怕是會落入一個狹窄的視野,今天影像之間充滿著許多對話的可能,從平面攝影到錄影到電影,並和數位影像結合,形成了一種影像再造的新變奏、新文體。堅持於敘事、空間書寫、真實新聞攝影的攝影家,在數位、虛擬影像革命之下,勢必會產生極大的衝擊力。

作為一個創作上有自覺力的攝影家,不能不面對此一大趨勢,產生困惑或焦慮,平面攝影自有不同於它類媒材的長處,但若處於按兵不動,依循二十世紀五、六○年代以前「決定性瞬間」、和諧崇高、凝視的單一美學,是否業已流失創造的可能性?處於藝術多元多變進化遞嬗下的時空,攝影家如何以對?這是耐人尋味的!

最近即將舉行攝影展覽的高志尊,或許也處於這種創作的焦慮下,急欲求新、求變以突破。任教於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的他,原來就是由正規攝影科班出身的教育工作者兼攝影創作者,先後畢業於日本大學藝術學院攝影系及九州產業大學藝術研究所,目前又利用課餘前往該校進修造形藝術博士課程。在早些年的攝影紮實養成教育中,養成四平八穩的創作基調。雖在本土紀錄寫實或街頭攝影的直接攝影捕捉,和「絕對寫實」的報導路線上,取得相當程度的水平創作作品。或者他也從恩師植田教授學習,脫離於真實與虛構間的擺盪,從而轉向光影書寫,以「光的調色盤」呈現出個人較為主觀的作品,以及充滿「異國情調」旅遊行腳抒情之作。然而,在數位影像急遽發展下,他或然也意味到其個人鮮明的影像風格仍未有更大樹立,或面臨攝影面向的涸竭,以至於力求突破創新,企圖結合數位的軟體操作,延伸其個人作品的面貌。(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