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藝文訪佚(三)
高澍然的序文如下:
雲山人文鈔序
孟子言氣,曰「浩然」。韓子言:「仁義之人,其言藹如。」藹如,亦氣也。而孟子言其存,韓子言其發;存者氣之充、配道義者也,發者氣之和、載道義者也。茲二子言氣,所以同而異、二而一歟!
余讀韓子書,無在非藹如之發,其存之為浩然者,不徒托諸空言而實見諸行事;如驅鱷魚、欲燒佛骨,請一軍直抵蔡州縛吳元濟,單車使王庭湊,憲宗紹無必入,竟去不顧(筆者按:上述韓愈諸事,前兩者見於「祭鱷魚文」與「論佛骨表」。吳元濟則是唐憲宗時之淮西節度使,元和十年起兵反叛,韓愈受淮西宣慰使裴度推薦而被任命為行軍司馬,因平亂有功而升為刑部侍郎。唐穆宗長慶元年時,鎮州王庭湊叛亂,穆宗派韓愈前往宣撫,但穆宗隨感懊悔,因這項任務太過危險,便又下詔令韓愈觀看情勢,不要貿然進入叛軍領域。但韓愈直入鎮州,在刀兵圍伺之下面責王庭湊,使之降服,韓愈亦因此功晉為吏部侍郎。高澍然文中將此事記為在憲宗時,是因年代相近而有誤。)其氣足以格異類、藐巨憝、輕死生,直養之塞乎天地,豈減孟子哉!其曰:「仁義之人,其言藹如。」所謂仁義人者,非襲其跡而裕其氣之謂也。仁義之氣,存則為浩然,發則為藹如,故論文曰:「必有諸中。」謂有浩然之氣於中也。無是,則何能昭晰優游而藹如其言哉?嗚呼!如此可與語古之矣!
金門林生樹梅,起海上,負奇氣,少從其父武義都尉(林樹梅之養父林廷福,武義都尉係清代正三品武官散官階稱。)剿海寇,出入風濤,折其機牙,以有成功。及武義卒,散家財數千金於族曰:「守此徒坐老也。」念台灣安全,閩無事,益習海外扼塞,民風土宜,張弛之治。鳳山令曹侯(曹謹)禮聘起之。生曰:「吾聞曹侯當今賢者,能行吾志,不可失也。」復東渡,知無不言,侯亦無言不聽。瑯嶠,故鳳山東南徼外番地,閩粵民竄入耕牧,番民雜居,日尋釁,相賊殺。侯懼蔓延徼內,欲撫之,素阻聲教,無敢至者。生冒險往風諭,雜定要約以歸。又佐侯興水利,親歷生番境,導源內山,規畫形便,屈曲百里,達城達,歲增穀十五萬石。其他議徵台穀事宜、議建埤頭城望樓、砲台,皆利民生國計之大者。生其才既優,其氣尤毅不可奪,故能視海如溝、視生番如蚍蟻,但不知於浩然者如何?要之,揆諸行而慊、反諸心而不餒,更集義以生之、勿忘,勿助長以養之,其亦不遠矣!
生既內渡,彙前後作六十餘首,號「 雲山人文鈔」,來乞序。余往者去福州,留序別生論文,貴平不貴奇,以平者載道之器也,蓋隱以藹如之旨示生矣。今閱是鈔,多鳳山幕中作,樸實論事,真切說理,不事張皇,生氣不匱,殆有意棄奇取平而思進於藹如歟!生年方及壯,造詣已如此,異時內外交養,大其所存,實其所發,其至可量哉!歐陽子曰:「孟、韓文雖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自然者,氣之充與氣之和者。是生於此加意焉可也。
另一篇林樹梅著作的序文,見於呂世宜所著「愛吾廬文鈔」一書,題為「 雲銕筆序」。按「銕」即為古之鐵字,此序即為藝文中所載林樹梅著「 雲鐵筆」一書所作。又「鐵筆」是指刻印之刀,因刻印時以刀代筆故也。從書名和呂世宜的序文,都可知這是一本「印譜」,是林樹梅的篆刻作品集,可惜現今此書亦下落不明,無法影得一二書影。在呂世宜序中提及的「趙次閒、陳曼生」兩人,前者即清代錢塘人趙之琛,字獻甫,號次閒;「曼生」即陳鴻壽之號,亦為清代錢塘人。此二人於篆刻書法、詩文繪畫皆有可觀,而林樹梅之多才多藝,與此二人相較亦不遑多讓。雖然筆者未能由圖書館的著錄中找到此書,但這種「印譜」是很可能有古書收藏家或篆刻家加意珍藏,如果多方尋訪,也許還有機會使之重見天日。由呂世宜之序文觀之:雖其本身亦長於篆刻,深知其中大有學問,但他卻深以林樹梅從事此道,是因未得大用,故有閒為之,實是可惜;亦寓祝林樹梅能早獲有力者賞識,委以大任,以成就一番事業。這篇序文如下:
雲銕筆序
雲善用筆:古文筆清、詩筆古、書畫筆屈強離奇而不可方物,此余所習知者;外此為銕筆,古雅絕倫,得意時趙次閒、陳曼生輩弗讓也。以問 雲, 雲曰:『印以漢為古,漢印用篆法,兼用隸法,深得篆初變隸意。鐘鼎古文,人不識,不尚也。』又曰:『印之作,在結體;運刀要出之端重,要識其拙處正其妙處。』此則吾所不及知,亦世不盡知,而 雲自知者也。夫 雲負經濟、工詩文、且善技能如是;何世之人,或識或不識也。昔東坡見山谷小楷書,曰:「以磊落人作瑣碎事。」見秦少游行草書,曰:「此人不可使閒,閒便通百技矣(山谷,即黃庭堅,秦少游即秦觀,兩人同為蘇軾門下)。」其 雲之謂歟?世有能如 雲、識 雲、用 雲,如 雲之善用筆者乎?則 雲將不得一閒時,將大有作用於世。雕蟲篆刻,壯夫不為,而謂磊落如 雲為之乎? 雲!其善刀而藏以待之。
林樹梅的詩作,在現今金門縣志的藝文志中尚選錄了數十首,以下,筆者再列出一些由不同來源輯得者。首先,是同為金門人的林豪原纂、光緒二十年刊行之「澎湖廳志」,該書卷十四收有林樹梅詩作四首,係作於道光六年(西元一八二六),林樹梅原於前一年赴澎湖往侍時任澎湖游擊之養父林廷福,將回金門時,賦詩以誌年餘間在澎湖的種種記憶。原書於多處句下有小字夾註,筆者依所見一併錄出:
乙酉侍任澎湖,丙戌冬月言歸,賦詩誌別
澎山三十六,居處半漁寮。虎井風煙壯,龍宮暑氣消(宮在觀音亭邊,家君與孫協戎、蔣別駕建祠龍神以祈雨者)。雲生香鼎嶼(香鼎嶼,地名),雷沸吼門潮。環海如明鏡,昇平頌 聖朝。
昔我初登岸,維舟外塹孤(舟遇風不得入媽宮灣,泊外塹)。廚孃炊犢糞,蜑女鬻螺珠。竟日風沙舞,他鄉氣候殊。雖貧猶可羨,海底有珊瑚。
蜃霧喜初收,乘歡騁壯游。烽煙諸島靜,詩思一帆秋(澎人蔡茂才廷蘭贈詩,有「意氣秋風三尺劍,襟懷月夜五湖舟」之句)。苛政皆盡除,瓜期未許留(瀕行,軍士立匾以頌家君,依依惜別)。家鄉斜照裡,一點是浯洲。
蹤跡如蓬轉,風波又一經。地原多鬼市,人喜逐魚腥。古劍磨肝膽,奇書浴性靈(余在澎訪得盧牧洲先生遺文數冊)。歸裝何所有?囊橐貯空青。
(筆者按:「澎湖廳志」的原纂者林豪也是金門人,但他的著作像「澎湖廳志」、「東瀛記事」等近年也有刊行,並不難找。至於他的詩作,除了金門縣志已錄的十二首「詠金門耆舊詩」之外,尚有「台灣文獻叢刊」第二八零種「台灣詩鈔」一書收錄;該書卷五,也就是八十七至一百二十七頁,全是林豪之詩作,數量不少。據「台灣詩鈔」書首弁言稱:該書所收林豪諸作係陳漢光先生提供,惟陳漢光先生已然辭世,筆者打聽到他所遺的藏書已贈予淡江大學;就陳先生能提供多首林豪詩作的情形來看,他很可能藏有林豪所著「誦清堂詩集」一書,然筆者近日檢索淡江大學的圖書目錄,並未見到「澎湖廳志」、「東瀛記事」以外的林豪著作,不知是否該校尚未將贈書載入目錄。究竟林豪詩文集下落如何,姑待日後考之。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