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金門》散文集──咬嚼吳鈞堯斷代島經驗
●沾滿鄉愁的傳奇
「金門」對許多到過的人來說,是一種滿載迷彩的回憶;對未去過的人而言,則是一種充滿神秘的憧憬。第一次離開金門時,到高雄旗津去玩,看到海灘的沙盡是黑的,與故鄉雪白的細沙竟截然不同,我反而對金門產生好奇,就如同台灣的朋友一樣,這種怪異的感覺,令人頓挫莫名。
台灣朋友的腦海中,金門不是花崗岩建構的,而是砲彈堆砌而成的。實際上,每個在當地成長中的小孩,撿彈殼的經驗幾乎都成為童年中最狂熱的遊戲,對於花崗岩島的體會,也許碉堡烙印在腦海中的痕跡比什麼都深刻。
碉堡有時對於大人而言即是一場痛覺,房角堅實的石板充當堆疊碉堡的材料,其吸引力實在不如防空洞對大人來得有意義。自從戰火再度波及金門時,碉堡與防空洞成為金門的雙絕,近半世紀以來,金門的軍民在這兩個空間裡度過了他們大半生的年華。
金門實在有太多台灣沒有的東西,吳鈞堯的金門經驗,即是在台灣長大的朋友們,未曾嚐試過的歲月,也是許多鄉親不願說也不想說的記憶。金門本身是個斷代島,也是所有鄉親的斷代島,︽金門︾散文集則是吳鈞堯的斷代島記憶。
翻遍史籍書冊,我們看到不少金門為海盜侵擾的故事,但很少見到有人承認自己流著海盜的血液。吳鈞堯在︽金門︾散文集中以海盜後代做為開場白,讓我初次閱讀即感到驚訝,進而重新調整腦海中的家鄉印象。
●斷代島記憶
海洋本就充滿著生命之歌,許多激烈的故事每日都輪番的上演。處在歷史的當口上,海盜的故事日漸疏遠,島上卻增添更多的記憶與傳奇,鄉親們依著再版的藏寶圖,企圖去尋找那陌生的天堂。
在這片斷代的歲月裡,我們的神經系統重新排列,原本視防空洞為守護神的記憶體裡,對奇數與偶數的輪替特別敏感。常日接受著砲火的洗禮後,腦神經如同被震裂掉似的,鄉親轉而奉台灣如神明島,對自己的故鄉卻變得有些漠然。
在碉堡裡的士兵們,曾經多數是來自大陸,而成為海島的遊子。他們同時也在心頭構築堅強的堡壘,重返家園的決心堅實的寫在臉上;在他們走出碉堡時,也許都跟著蔣公銅像的眼眸,凝望著遠方的家園。當歲月重新洗牌,故鄉的記憶離他們遠去時,金門成為他們的斷代島,註記著一道永難抹乾的淚痕。
在碉堡外的士兵,威武的站著哨,越來越多是來自台灣的小伙子。離開家園,暫別女友,他們在前線奉獻心力的故事,換得的是成熟的身心,還有安穩的家園。家園中有多少人感激,卻也有多少人毫無知覺,在這種無知中,金門劃歸前線成為必然,許多人擔憂家中的小孩來前線受苦,卻不知有更多的同胞在這島上辛勤的為後方獻上一輩子。
在花崗岩島上的子民,或許隱約流暢著海盜的血液,一種天生喜歡流浪,樂與天鬥的志氣。基於各種因素,早期先民或是從內陸流浪到此,再漂流到南洋各地;如今又因為環境的關係,鄉親們再度流浪到台灣,也慢慢的遷移到他方。
金門鄉親是生性喜歡冒險?還是樂於鍛鍊自己?流浪的心靈是否希望能夠永遠的安頓下來。海島的子民,或許失去了海洋太久,早已欠缺那份豪氣;永不承認自己是海盜後代的鄉親,就像嗜賭如命的人永不承認自己為賭鬼一樣。鄉親們始終在跟生命豪賭,大家都努力在四色牌的陣營中,尋找生存下去的理由,有如海盜始終在尋找寶藏一般,永不停歇。
在近半世紀的歲月裡,由浯洲更名為金門的花崗岩島,雖然因為幾次的戰役,將「金門」的名號響亮的推向國際舞台,除了穩固軍心外,是否能為全體鄉親們開啟一片「黃金色的大門」,永遠是令人期待的。
因為戰亂,鄉親們如游牧民族般的遷移到台灣,許多鄉親到了台灣,「返鄉後客串傳教士,一遍一遍地訴說,將台灣變成一則傳奇。」吳鈞堯對此印象深刻,然而離開金門的他,卻始終懷念金門,金門仍然是記憶中的故鄉,有許多可貴的回憶及動人的故事。
十二歲時離開家鄉的吳鈞堯,從這座島抵達那座島,成為海島的遊子,對於金門始終保有深刻的記憶,一種難以抹滅的情懷。特殊的形勢背景,讓金門處於一種幾近虛浮的邊緣位置,恍惚的年代卻讓善感的少年有顆敏銳的心,故鄉的點滴已舖成嚴密的蜘蛛網,正牢固的強據著年輕的心房。
十二歲的少年,台灣走進他的記憶裡,企圖侵佔心房中故鄉神聖的地位,獅形的故鄉卻是他永遠的圖像。祇因在故鄉裡有個難忘的童年,以及一些旅居台北時不曾再現的寶貴經驗。當他返回金門,企圖尋找幼時的記憶,恍然發現故鄉日月依舊正常更替,單雙之日已無預期的差別。
早期在躲避砲宣彈之時,曾是金門另類聚落的防空洞,如今也角色異位,甚至是日漸荒廢。原先處處可見的碉堡,也隨著駐軍的撤離,一個個相繼的廢棄,不是雜草叢生,就是徒留殘缺的鐵絲網伴著孤藤散落一旁。
曾經雙雙披掛著迷彩裝驕傲的站據在金門的各角落,如今停用的防空洞與廢棄的碉堡,昔日風華已盡,僅有攀爬的枝藤長相左右。而在地區開放觀光後,卻成為金門特有的人文景觀,但仍不免引人感傷。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