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跨媒材與再造之可能———試析高志尊「台灣攝影家肖像系列」
三、形式表現及特色
不同於過去西方藝術家使用的拼貼、蒙太奇都援用手工製作,高志尊只是擷取了此兩者的概念,並使用數位影像此一新科技媒材來創作。整個形式是以「攝影蒙太奇」手法,結合電腦作數位影像處理,然後以高解析度印表機輸出耐久性照片。它的創作目標在於:如何透過攝影家其人及其作品精髓的拿捏,完整而全面地建構台灣攝影發展之全貌。
本質上,它的思考及呈現在作品上也是理性制約的。他雖有意結合被攝影者之作品於肖像之中,延伸觀者對「被攝影家與作品融為一體」的印象,卻因分割的方形之基本構成元素而結構化,並且因受限原被拍攝肖像定形,而無法重新破壞組合,造成更多趣味性之存在。最終僅能在肖像形狀上作黑白灰階、色彩上明度的演練。在最後成形的影像畫面上,倒令人想起美國超級寫實主義畫家克洛斯(Chuck Close 1940)那些大型的肖像畫,然而克洛斯利用了徒手不同表現技法,以大無比超人意志及無數時間利用繪畫技法去完成。另外日本平面設計家福田繁雄也有數幅以波諦且粒(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維納斯的誕生」之女神及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之蒙娜麗莎為題材,徒手以數千張圖片或郵票拼貼完成以作為海報圖像的。但他們兩位作品上留有藝術家獨特的肌理。在普羅大眾化之中予人深刻印象。
高志尊拜現代科技之賜,也呈現了從輸出之後的巨幅肖像,他或許不從美術史上的明暗法,或林布蘭特(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等之肖像表現去著墨探討攝影中的肖像。當他的數位肖像已脫離風俗、宗教、古典、神秘之功用,回到人的本位上,此時,肖像性格、特性十分重要。在形式上,他不拍正襟危坐的攝影家肖像,欲抓準平常自然的神韻,試圖讓攝影家貼近其本人之真實性格,然後在後製造過程中去除「原肖像」的記憶性格,著重個人主觀表現為創作原則,也唯其他回到超越現實外在的實形來表現,此時拼貼與攝影蒙太奇才能找到新的詮釋。他的許多件肖像是以滿格構圖,類如大頭貼,近景特寫來取框的,十分接近克洛斯。不過克洛斯正面性居多,高志尊卻用不同角度去詮釋台灣的攝影家。
四、具有時空意義
然則,拋開表現的手法、形構的單一性之探討。其實,回過頭來審視高志尊此一「肖像系列」之創作意旨,卻頗具時空意義。此一主題原就他在「台灣攝影發展史」研究主題,大量蒐集拍攝了受訪者之肖像及攝影家本人或其家屬提供之代表性之影像資料圖庫,加以構思串聯這些攝影家肖像,並以攝影家代表作品為文本,企圖呈現台灣攝影發展脈胳。如此,他的這些作品題材也提供了一種作為資料可資參閱,及造形組合機能的載體。此一系列作品「台灣攝影家群像」曾於二○○二年在日本福岡市立美術館發表。目前回到本土,在高志尊任教的銘傳大學桃園校區藝術中心之展出,讓地區愛好攝影之觀眾有更多參閱的機會,可說十分有意義。
就高志尊歷年創作面向來看,此一系列作品雖已讓他跨出過去攝影的單一性,趨向新科技媒材的結合,但其觀念上還是舊瓶新裝。形式終究是西方移植,其展開的思維,或呈現實驗的形式意義並無聳動、令人驚喜之處。在影像探索的創造上,似乎仍是以一介謙謙君子自處,沉潛多於冒險,這或許是個性使然,不過這倒也構成其屬於個性上的素樸調性及特別的影像氣質。也幸好如此,否則他重複使用的技法如無節制地被複製使用,形式無法賦予內容意義,或擁有個人創作基調,就容易淪為坊間以photo-mosaics軟體將不同攝影圖檔拼貼而成的名畫月曆。其商業裝飾性高、面目模糊,難以提高創作獨特性。
然而,作為學者,他基於台灣攝影發展研究的治學成績,能透過影像呈現、傳輸,不管收納的對象或自身觀點為何,還是體現了台灣影像發展時空軌跡中現階段的歷史意義。
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脫稿於中國東方航空飛機即將降落南京祿口國際機場中
(本文作者為多元藝術家,除繪畫、攝影、視覺傳達設計之專業外,並從事現代詩、散文、評論之書寫。現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並兼任教於該校造型藝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