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山仔兜裡探珠山─走進李金生《珠山歷史》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延宗。
點閱率:1,421
字型大小:

千禧年晚秋,寫作協會夥伴們齊聚在文藝之家商討策辦讀書會活動,會後成欽順道送給每人一本︽雞奄山頂談珠山歷史︾,大夥都津津有味的翻閱著。拿到該書,除了作者李金生是老同學外,書名裡「珠山」兩字,卻是深深吸引著我,迫不及待的加以拜讀,同時也墜入往日悠悠的情懷中。

一九九四年的仲夏,我調臨金門的西南半島服務。每當公餘閒暇時,即到附近的珠山村造訪,除了拜訪老同事薛景忠的府上外,同時也常常沿著小路,爬上雞奄山頂去小憩一番,順便欣賞一下充滿人文氣息的珠山村景觀。

珠山村是個典型的金門聚落,優雅的環境裡,以大潭為中心,全村環繞成一圓心,凝聚著鄉情,也匯集著人文。古老的建築透露著樸拙的色彩,和善的村民散發著濃郁的情懷,整個村莊洋溢著溫馨而動人的氛圍。

在當時近二年的服務期間,珠山成為我心靈中的故鄉。每當工作壓力喘不過氣來,或心情抑鬱時,我總是利用飯後,到珠山村裡走走;聽薛承助先生談古論今、與薛水涵先生話話家常;或是矗立大潭旁邊,觀賞晚霞中的洋樓餘韻,捕捉一曲僑鄉的遺音;或是爬上雞奄山頂,欣賞鄰近的景色,聆聽大自然的絕唱。

珠山村最為我感動之所在,即是爬上雞奄山頂的羊腸小徑,蜿蜒的階梯,拾級而上,叢聚的花草相迎兩旁,悠然抵達山頂,這裡似乎就是您的世界,繁華的世俗瞬間拋至九霄雲外,您可以聆聽自己的心跳,沉淨自己的思緒;或是展望四周的景致,欣賞人間的寧靜。

離開珠山後,我宛若流浪異鄉的僑民,心思常駐紮著昔日的倩影,對於珠山經常念念不忘。每當路過珠山時,我總是會抽空去探望薛老先生,有如回家般的流連著往日風情。企圖在每一個相會的時刻,重新感受珠山那種樸拙而純真的情懷。

※ ※ ※

離開珠山,離開了原來的工作崗位。由於本身除了喜歡寫作,也曾參與電腦編輯排版的訓練,千禧年初春,我便到地區某報社服務。初次報到,為了熟悉整個新聞編輯作業流程,除了晚上在資訊室作業外,白天並兼跑新聞。因而得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欣賞故鄉,感受故鄉在成長中的變動。

某日在一場採訪活動中碰到耿銘兄,寒暄下得知我正在報社服務,他開玩笑的指出「您竟然成為文化流氓了」。雖是玩笑話,當下,我心中卻想「文化是談不上,流氓卻也不夠格。」倒是自我期許在未來的日子裡,希望能夠為故鄉的文化志業獻上一份心力。

回想一九六九年訂閱小王子雜誌之時,因喜歡寫作而參加該雜誌的小記者陣容,每月撰寫一些有關金門與校園的小故事發表。沒想到,兩個月後的某日,有位警察竟然跑來家中,詢問我擔任小記者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將所訂閱的雜誌全部拿出來,並將雜誌中所發表的文章翻閱給他看,他帶走兩本雜誌回去交差,而結束了寫作歷程中的一段小插曲。

那一段幼年時的寫作經驗,雖非正式的新聞工作,卻是令人懷念不已。後來當我踏入金門的新聞界時,金生兄已是身經百戰的媒體老將,服務報社十幾年,跑新聞的經驗豐富。戰地政務解除,地區開放媒體進駐,金生兄帶著妻兒返鄉,重返家鄉溫暖的懷抱,讓他更加珍惜這份福份與緣份。

回到家鄉的金生兄,對於故鄉事務總是多了一層深厚的體認,並在內心許下一個心願,希望以自己的「新聞」專業訓練,為故鄉的「歷史」寫下一頁頁的記錄,也算是報答上天的特別眷顧。這份為故鄉家園努力的心願,是多麼的熟悉,多麼的令人感動。

筆者從小就耳濡目染郭老鍾情於寫作樂趣中,對於地區新聞工作者因而抱著崇敬的心情,而面對眾多的新聞從業同仁,始終是尊重他們的努力與付出。金生兄在奔波於金門地區的新聞之餘,同時也投入地區史籍資料的整理工作,這份心是令人敬佩的。︽雞奄山頂談珠山歷史︾的呈現,正是他在書寫心願的起始,為故鄉貢獻心力的一種方式。

︽雞奄山頂談珠山歷史︾一書,係金生兄採擷「珠山社區總體營造」││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中的傳述資料,並綜合顯影月刊的記載內容,加以整理而成的一部記述。全書不僅是在探討一個擁有六百五十餘年歷史的傳統聚落,更在追尋那一段共同走過的告別年代。

※ ※ ※

閱讀︽雞奄山頂談珠山歷史︾一書,有如在觀摩一部精簡的金門歷史典籍。珠山村的人文發展,幾乎是整個金門島嶼千百年來的縮影,而珠山的鄉親,不論定居本島或僑居異鄉,都與金門島嶼的發展構成密不可分的關係。對於珠山,我曾經用心去體驗她的溫柔,現在更忘情的吸吮她的芬芳。

珠山的魅力處,在於整個村莊構成生命共同體,形成向心的匯聚。崇敬的是祖先,為的是永恆紀念為人的驕傲。重視的是風水,目的乃在不願失落自然的天成。天時、地利與人和,在珠山交會與融合,寫下了一頁閃耀奪目的詩篇。

舒暢的三落大厝,擁有優雅的庭院,在溫和的晚風裡,聆聽慈祥的呼喚,令人沉醉其中。這樣的生活,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多得的景象,而多少人從科技的台北走進時,幾乎就有多少顆帶著欽羡的心告別。珠山村,成為花崗岩島上一顆明珠,每一個熱絡的心情都是發光的原素。

走進珠山村,您會直覺這是個充滿風華歲月的地方,珠山村的亮麗,來自她身披僑鄉的外袍,每一片纖維裡都由數萬份濃郁的鄉情編織而成。金門的僑鄉組曲,若是缺乏這些親情的滋潤,或許不過是一些流浪者之歌罷了。

珠山村的地靈人傑,正是由於鄉親不論僑居在何處?總是難忘這塊屬於每個人的發源地。大家在異鄉胼手胝足,努力開拓前程時,生活不論如何辛苦,總是記得將掙來的錢,留下一部份寄給珠山的家人。家人圍爐享受溫飽的同時,也不忘感謝遠在異鄉的親人節衣縮食的恩德。

珠山村的鄉親們,終究是懂得一分錢當兩分用,建洋樓、蓋學堂、辦報刊。來自僑居地的每份血汗,終能將珠山村裝扮成珍珠般的高貴與華麗,鮮艷中猶保有那份真摰的性情。珠山的驕傲原來建立在一種屬於人類原始的真情成份裡,一種世世代代始終如一的純真情誼。

珠山村的鄉親是慧黠的一群,也是深具靈性的一群。當僑匯由南洋各地匯集而來時,地方的建設因而有了嶄新的變化,一棟棟的古厝洋樓相繼建立而成。洋樓的矗立,不僅展現著高貴的質地,也散發著交融的情份。那房角堆砌著無盡的鄉愁,那女兒牆更藏匿著濃密的思慕。

珠山的生命史蹟,起於村民的下南洋,足跡編織成片片悲歡離合的錦繡,洋樓有如傲然的成績單,寫盡了殷勤,也道盡了思情。那樓角像煞直衝天際的孤鷹,艷陽下若傲立的身影獨當一面,寒月裡似孤寂的倩容獨守一方。不同的情景都在述說相同的思念,一種遊子遠赴異鄉後成日都在對母親島的呼喚。

學堂的建立,成為珠山的地標;實際上,珠山村的鄉親本就充滿著先知先覺的本領。他們重視教育,首開地區民風,女子得以風簷展書讀,不必承受三寸金蓮之苦。珠山的學堂,不僅讓村中子弟能夠努力向學,珠山小學校友會承辦的顯影月刊,更為地區留下一些吉光片羽,彌補著史籍資料的不足。

顯影月刊的保留至今,除了感謝創辦人的熱心外,更要感謝保存人的用心。月刊裡不僅記載著昔日生活點滴故事,也寫盡了花崗岩島滄桑的歲月。閱讀之後,得以從中發掘昔日的歡樂與悲苦,讓人更加體認母親島的堅韌與剛強。

(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