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嬸婆您在何方
我有三位祖母,早祖母生伯父,祖母生父親和古寧頭姑媽,另一位祖母是四嬸婆,因撫養我長大,我跟內人成婚後,先父命我和內人改稱她老人家「祖母」,從此,我就有了三位祖母。
聽四嬸婆說,我出生一年多以後,二弟誕生,兄弟倆常爭奶吃,加上夜晚很吵,先父每不得安寧,他白天要農忙,時感睡眠不足,嬸婆看在眼裡,很是不忍,就向爸媽提議:是否讓她把我抱過去照顧?此議經爸媽首肯後,這一照顧就是整整的十八年,直到我從金師畢業,到小金門教書,才暫別四嬸婆那溫暖的懷抱。
我小時候家貧,加以弟妹眾多,食指浩繁,日常三餐,往往是除了地瓜稀飯,還是地瓜稀飯,讀高中後,有一次體檢,總評醫師直言:「你營養不良,正值發育期間,應適度補充營養。」當時我住校,那個週末回家後,我伺機稟告嬸婆此事,她想了想,一時也實在想不出幫我進補的法子,正愁苦時,忽見廚房一隅,有半罐阿兵哥送的豬肉罐頭,靈機一動,她就找了些白麵煮熟,然後把罐頭淋上去攪拌均勻,趁我爸媽和弟妹不注意時,使個眼色要我到灶腳或臥室的門後面吃,還吩咐我儘量不要發出聲音,免得打草驚蛇。
通常,我都躡手躡腳地走進嬸婆指定的地點,謹慎而滿足的端起一碗公的白麵拌豬肉,盡情享受嬸婆的天之美祿,吃完了,我把碗筷輕輕地放下,嘴巴用手帕擦擦,裝著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走出去,嬸婆還特別交代:「若你爸媽叫你吃飯,你還是要多少吃一點,千萬不能說已吃過了,免得他們起疑心。」
此後,每個週末我從金城回鄉下,就是我最期待的進補時光,因都有嬸婆料裡的美食等著我。
依稀記得,當年嬸婆的經濟來源,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靠餵豬,一是靠新加坡寄來的僑匯,而這兩件事,我都有參與感。
先說餵豬。在她晚年,由於身軀較為發福,從家裡到豬圈,雖只有三、四十公尺左右的距離,但手提一大桶豬飼料,還要經過一個小陡坡,對她老人家來說是很吃力的,所以一有空,我都會主動幫她忙,有時阿兵哥的廚餘量較少,我必須到山面幫她找豬食物,通常都是找些豬母菜或薄荷葉充數。
至於大姑的僑匯寄來以後,為了省下那回信的五元或十元酬勞,才念小學四、五年級的我,也時常幫她代筆,所以「某某女兒」的抬頭稱呼和當年回信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且連郵差老先生,都極為稱讚我信寫得好。
當年,街坊鄰居窮苦人家很多,但消息卻很靈通,只不過才一兩天,她熟識的鄰居來了,她們看到嬸婆,先禮貌的打過招呼,然後講起話來,開始吞吞吐吐,嬸婆是聰明人,早知她們的企圖,就說:「有甚麼話,請快說出來吧。」只見她們還是有一句沒一句地說;「如果……妳手頭……寬裕的話,那個……那個……」這時,輪到嬸婆直說了:「妳要先拿多少?」一般都是借二十到五十元不等,而借者十之八九都能如願以償。
那時我嗜撞球如命,每天放學回家,常往彈子房跑,有時撞球撞瘋了,連家都忘了回。記得有一晚,我撞到很晚才返家,那晚特別冷,我上床後,腳底一直是冰冰涼涼的,久久不能暖和,第二天,嬸婆跟櫸頭姑婆祖聊天,提到我的那雙冷腳,還說「阿為昨晚的那雙腳,冷得像某種人的腳一樣」,櫸頭姑婆祖聽了她的這番描述,覺得傳神有趣,兩老竟不約而同的相視而笑。
當時在家裡,論輩份或年齡,嬸婆都是一家之主,每年正月初九拜天公,照例都由她主持,記憶猶新的是:一家九個小蘿蔔頭,從我開始,每個人都要恭謹的面向天公,由她用金帛紙,在我們背上輕輕地勾動十二下,十二,象徵一年十二個月,月月都平安順遂。
每次,當我見到她拖著微胖的身軀,有一點喘的耐心從一數到十二,那種鄭重其事,莊重嚴肅的表情,總會讓我無端陷入那種禮敬的氛圍裡,一種感動由然而生。我想所謂的「心誠則靈」,應該就是這種況味吧?
她仙逝後,我已很久很久沒夢見她老人家了。但,農曆二月最後那一晚我又夢見她:我夢見我們嬤孫倆從一個石坡走下來,她叫我先下去,我下來以後,伸手要去攙扶她,她說要自己下來,她氣喘吁吁的走下山坡,嬤孫倆才一起走下山來。後來,我也夢醒了。
第二天,我回老家去祭拜她,請示她是否來我住處巡視?又在點醒我甚麼?結果一擲是聖杯,表示她真的在庇佑我一家大小。平常我手機都放在身上,但祭拜她那天,卻掏出來放在客廳高處,我向老媽告辭,走出家門,外傭安娜叫住了我,我又走回去,她微笑的把手機遞給我,前後大概多停留一分鐘,而就是這一分鐘,我卻逃過一個小麻煩,原來我在騎車往山外的路上,就在前方不遠處,有一輛轎車不知何故的轉過彎來,無巧不巧的跟超我車的另一輛轎車擦撞,好在兩車僅都是輕微的受損,要是機車的話,那肯定會很嚴重……。
今年是嬸婆逝世四十週年,我永遠記得四十年前的那晚,她老人家在客廳看完「三門街」連續劇後回房休息,不久,卻傳來五弟的驚叫聲,原來她有高血壓病史,卻一直沒有遵醫囑按時服藥,那晚,敬愛的四嬸婆腦溢血,從此不省人事,在家躺了十天之後仙逝,而她最後發出的微弱聲音,雖不是很清楚,但卻像極了:「去睡啦,你們都去睡啦」,到她生命的最後片刻,她想到的依然還是她摯愛的家人,而不是自己的安危,至今思之,仍令人鼻酸。
嬸婆卌週年忌日那天,我和內人從台北趕回來,回到鄉下老家,卻只見門口的金爐香煙還在繚繞,走進大門,中案桌上擺放著我請五弟媳備辦的祭品,我和內人點燃了香,敬向嬸婆的神主牌前稟告遲到的原因。我確信她老人家了解我的無助,也諒解我的苦衷。
四嬸婆生前是一位慈祥的長者,她唯一的兒子,在二十三歲那年,因罹患急性盲腸炎,沒能等到動手術那天,竟在如此盛年撒手西歸。三年後,我出生了,五年後,四嬸婆把我抱過去撫養,這一養育前後十八載,全心全力的把我當作兒子養大,當年先父要我跟內人改叫她「祖母」,本是天經地義,也是我樂於接受的。
「卌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退休前,我在柏村國小服務的這八年裡,慣常取道太湖路,經過三谿橋,過橋後再右轉三多路,就可順利到達學校。但,時常當我要右轉時,總會有意無意的抬頭望向左前方,因在七、八十公尺的不遠處,就是撫我、育我、養我、教我的四嬸婆長眠之地。
這一輩子,我選擇在教育界服務超過卌年,在這一段漫長的歲月中,我一直以為:因有視我如子的四嬸婆在天上保佑,我才能一次次的突破橫逆、克服險境,無怨無悔、邁步向前。
四嬸婆,不,我敬愛的祖母,您,現在何方?我真的好想念您啊,我祈求您常進入我夢中,永遠庇佑您鍾愛的孫子、孫媳婦一家人快樂健康、平安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