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談浦邊「昭武第」歷史建築

發布日期:
作者: 何國祥。
點閱率:2,089
字型大小:

清代大史學家趙翼,曾寫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用這句話來概括金門的歷史人物,最為洽當不過。金門自生養伊始,到人文勃發,兩榜題名的進士、舉人,幾乎占滿了當時母邦同安的史冊,時有「無金不成同」、「無處不開花」的美稱。清代海疆屢警,臺海多變,又造就了開府建衙,武星繁集的軍門總戎,亦開展了「九里三提督,百步一總兵」的盛況。及屆近代以來,民生凋蔽,海通開放,出外放洋討生活,又成為了一時風尚;雖然旅外奮鬥,極其艱辛,有所謂「六死、三留、一回頭」的慘狀,然而旅外的華僑劈荊斬棘,也開闢了另一片天地,成就了金門歷史風雲的第三類人物。不同的時代,金門人用不同的身分,綻放在歷史舞臺上,揮灑他們的光彩,從而飽滿了金門生命的律動。
我的家鄉浦邊,也從未在金門發展的長流中缺席過。明萬曆十六年(1588),浦邊趙維藩與蔣孟育,和同為金門出身的蔡獻臣、陳基虞、黃華秀、張繼桂、黃華瑞、呂大楠等八人,同時高中戊子科舉人,時稱「八鯉渡江」,傳為佳話;隔年蔣孟育、蔡獻臣、陳基虞、黃華秀又聯捷進士,與瓊林蔡懋賢,締造了「五桂聯芳」的傳奇。明清之際,浦邊周全斌亦曾官拜水師副提督,封承恩伯,為當時水師著名的將領。清康熙年間,浦邊王世傑隨明鄭克塽部隊參與台灣北路諸番亂征討,因功獲准以「跑馬定界」賜其拓墾之權,由其一手擘畫開鑿的四百甲圳(後稱隆恩圳),至今仍是新竹平原重要的灌溉水圳。
近代浦邊因地理位置,有雞髻頭碼頭之便,帶來航海貿易的發展,鼎盛時期於村中大路頂商販雲集、儼然成一街市,然而更重要的是藉由航貿活動,激發村民海洋思潮之發達,村民乃掀起外出謀生之熱潮,遠赴東洋、南洋等地。從此,華僑人物為浦邊帶來了根本性的影響,僑匯成為村民之重要生活支柱。而僑民對地方之教育與建設,也積極參與,在村中建有十棟洋樓,數量之多,在金門僅次於前水頭及後浦,排名第三,現有建築共十二棟登錄為歷史建築。旅居新加坡的鄉僑,甚至組有「浦邊同鄉會」,以聯誼互助。
除了洋樓外,當時在海外發家的華僑,也回鄉起大厝,建造了華麗輝煌的閩南式建築:何德奪古厝、何敬嚴宅(小築佳趣)、昭武第……等,即是其例。
這其中何仁慈家族,更透過捐官方式,改換身分,取得更高的地位。浦邊何氏祖厝中的「都戎」匾額,以及自宅門口懸掛的「昭武第」牌匾,就是由此。
昭武第這棟建築座落在埔邊村的南方,其興建者為何仁慈。何仁慈(1865~1930,譜名敬慈、敬忠),元配楊氏(1863~1926),二十歲(1885年)左右,仁慈生下長子肅鍊之後,搭上金門人出洋菲律賓的潮流,落腳依里岸(Iligan)。 初抵異鄉的他,起初的幾年時間從事著苦力勞動工作,略有積蓄時,再轉型雜貨買賣,繼續累積資金。這段期間,何仁慈持續與金門家鄉保持聯繫,也相當關注浦邊在地的公共事務。清光緒10年(1884),浦邊村廟蓮法宮(創建於明崇禎9年,1636)改建,清光緒16年(1890),浦邊何氏家廟修整,何仁慈也都捐獻鉅資贊助。事業漸成的何仁慈為了有更具影響力,可以為鄉親付出更多心力,何仁慈在捐官後,獲頒「都戎」職銜(昭武都尉),官拜四品,並修建「昭武第」大宅,1903年至1905年期間,再於昭武第旁興建一棟兩落大厝,成為何仁慈出洋成果的首次建築實踐,象徵何家的光宗耀祖。
何仁慈在三十歲(1895年)前後,因菲律賓新法頒布,決定與在地女子結婚(金門方的家族稱之:番氏),取得菲籍身分之後,開始購買船隻,組織公司經營船務事業;事業興盛之際,公司規模有二間,總共有十四艘船隻運作。
何仁慈為人慷慨,熱衷助人,見族親有困難時,總是給予最大的幫助。本應是好人有善報,但何仁慈在海外的事業成就,卻一夕之間失去所有的一切。因為何仁慈是一個「兩頭家庭」(或稱雙頭家庭),當時人在菲律賓的何仁慈收到來自金門的訊息,得知元配楊氏的病危通知,想要回到浦邊陪伴妻子,暫時將事業交付給親信,卻沒想到遭菲律賓家族成員的狠心背叛,民國15年(1926),元配楊氏過世,在此雙重打擊之下,民國19年(1930),何仁慈抱病過世於昭武第,葬在東墩自家田地上,後來因政府開闢環島北路與農地重劃而遷葬於金沙公墓。
何仁慈過世後不久,四十一歲的長子何肅鍊也因長年犯病成疾而過世。何肅鍊的次子何再桐見家族遭逢巨變,一心力求東山再起。民國24年(1935),何再桐與兄長何再傳共同再度前往祖父開創事業的海外之地依里岸(Iligan)。當時大環境已經不穩定,多數出洋者紛紛返回原籍地。選擇出洋者,需要的文件審查嚴格,何氏兄弟購買詹氏人家的護照,剛開始在依里岸從事雜貨店生意,直到生意穩定,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兩兄弟才更換回本姓。民國30年(1941),二十五歲的何再桐返回金門,娶田墩人黃秀治,先後生下兩個兒子何國煥及何國傑。民國38年(1949),何再桐留下母親何周鏡娘與妻兒,再度前往菲律賓;這段期間,何再桐開闢田地,種植椰子,固定時間僑匯資金回家,供家裡生活使用。民國46年(1957),八二三砲戰前夕,何再桐本來預備返鄉省親,卻得重感冒,僅僅一週便突然辭世。此時,何再桐在菲律賓的家人通知金門家人,浦邊老家這邊才知道,何再桐在菲也組有一個家庭。可以想見,何再桐為重振家族經濟,循祖父取得海外創業資格的入籍模式,勤奮開創椰子生產事業,卻忽略自身健康,積勞成疾而不自知,最後突然驟逝,留下家鄉的妻兒。
而今,何仁慈家族在金僅剩臺灣大學退休教授何國傑。何國傑教授,是浦邊村第一位留美的博士(北卡羅來納大學生物學博士)。何國傑教授的父親在他一歲時,便落番遠走菲律賓,直到他十一歲時即告往生,其間未曾再回返金門。父親不在金門的那段期間,他與兄長和祖母等親人的全家生計,都僅依賴母親何黃秀治一人堅苦卓絕地獨力維持。
然而,他的童年倒是過得挺為快樂的,即便不怎麼認真讀書,但因當地浦山國校校長吳世泰姑丈,雖平時治學極為嚴謹,對他卻是網開一面的關照。然在家鄉浦山國校一直讀到四年級時,平靜的日子突遭八二三砲戰所攪亂,為配合政令舉家遷臺而暫居彰化田尾,這一遷居才對他此生學涯產生了莫大的變化。
此後他從梧棲國小,清水中學初、高中部,臺灣大學植物系學士、植物研究所碩士、博士班,到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生物系取得博士學位。民國75年,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籌備處成立,他才應邀回台擔任副研究員,以及臺大醫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迄過兩年認為可以功成身退時,他婉拒當時所長吳成文的懇留,斷然回美國陪伴女兒完成中學學業。俟女兒進到哈佛大學,他才於82年回到台大植物系重拾教鞭,第二年借調中央大學創立生命科學研究所並擔任首任所長。兩年後回臺大植物系,不久接任植物系系主任與植物學研究所所長。92年,動、植物與其他相關學系合併成生命科學院,他旋又擔任生命科學系主任,三年後再兼任副院長。98年,何國傑從行政職退下後便再出洋赴哈佛大學進修了一年,再返台時應時任金門大學校長李金振的邀約回鄉,先後在金大擔任理工學院院長、教務長及講座教授等職,並於102年7月31日借調期滿後歸建台灣大學,103年2月1日退休,獲頒終身名譽教授。
何國傑教授也很關心家鄉,希望能再為地方盡點棉薄心力,所以雖然退休,但也時常往返台金兩地。而今面對當年祖輩所打造的昭武第古厝,因年久失修,傾頹廢敗,毅然肩負了重整的任務。108年初在文化局的支持下,開展了重修計畫,這不單是一個使命,而蘊含著何氏家族這百年的滄桑歷史,同時也是為了見證浦邊發展歷程中,那個不可或缺的一環,唯衷心期盼文化局能協助加速修復計畫之進度。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