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縣後豐誌│洪門港燒酒矸
六、後豐海田名誌
●海墘:南至北沿海沙灘之地叫海墘,沙灘上有沙馬(沙蟹),可做魚餌,沙粒為建築材料,並為護村擋水之自然屏障。沙灘臨海埔地之緣,產海瓜子、蛤仔。夏、秋時節,鱟來產卵於沙中,可自然孵化。
●圓碇仔:村之南、村之北,各有一條溝渠,村名叫港仔,出海口均沖積成一半圓形地,是謂「圓碇仔」,其中有石塊、瓦片、破陶瓷、破罐以及各種廢棄物,為蚵仔、螺仔、蟹仔、小魚蝦等寄生所在。春夏可撿拾珠螺,秋冬可收拾蚵仔,是後豐居民的生活寶地。
●草蓑仔:圓碇仔向西(向下)約五十公尺寬,從北至南之海埔地,長有小海草,乃小魚蝦、蟹、鰻、章魚等養生躲藏所在,村人拿小海草經沙洗後舖於蝦籃子養蝦,可存活好幾天,為釣過魚之餌。蓑草仔亦可作堆肥。
●小塔礁仔:下圓碇仔向西約百公尺處,有塊突出之石磈,周圍約三公尺左右,中有裂縫,夏秋時節小蟳仔躲於洞中,每天可得數隻。該石礁村人以它為潮水標的。
●大塔礁:小塔仔向西約百公尺,有群石突於海中,周圍有數十公尺寬廣,其中一塊大石約十公尺見方,高約五公尺。許多石縫洞,各種小螺附生,石皮上生蚵,整年可取,所謂石蚵乃為上品。夏秋時蟳仔躲其中,日可得十幾隻。該石面對洪氏祠堂,遠瞻如一印章,且其南北從成一條沙線,形成劍印之風水論說,誠為後豐之風景地。
●大塔汕:縱走大塔南北,由沙粒股起有數百公尺長,蛤仔、沙螺生養其中,夏秋時節鱟來產卵,古早村人於漲潮及剛退潮時,找竹排仔來此捉鱟,可捉甚多。
●大塔港:可分二支流,南支港仔是從大溝及水頭沖瀉而下的圳仔流,它經大塔南面至西方與北支流匯合;北支流是從賢厝高地深圳流經大潭後由經宮口港仔流水而成,從大塔北面至西方而與南支合成水流下而遠流。小魚蝦:::等游息其中,港緣沙股蝦仔生養不息,漲潮中於港中下網,可網捉很多魚類。
●大釘:大塔港西下百公尺處,蚵埕東面,竹排仔路南面,碼頭線北方,有一片用大石條圍成的地界,因而得名,其中蝦、蟹甚豐,是每天潮汐目測的指標。
●相疊石:又叫雙抱石。位於大塔南面,碼頭腳北方,為三大塊長石板相疊成品字形,其旁另有兩石排列,夏秋時節蟳仔躲棲石隙裡,周圍海埔地產蛤仔、大腳蟹。
●碼頭腳:位於大塔南方約二百公尺處,有數堆大石塊突出沙股上面有數公尺高,其中兩堆為長約三十公尺許,狀若靠船碼頭而名稱之。石皮上生蚵仔,隙縫有小螺仔,石洞中為蟳仔棲身所在。其周沿沙股產蛤仔,蝦仔等。
●碼頭腳沙線:最南端起自沙灘下,經碼頭腳,再向西約二百公尺止,自然形成一條沙汕,此汕也為水頭村與後豐自然海界線。鱟於夏秋時於沙裡產卵,沙裡產蛤仔等。
●竹排仔路:位於大釘北面,線面南方,留有一條寬約五公尺許通路,直止於蚵尾,為退潮時,竹筏上岸,下海之來往通鄉道。
●港汕:自中礁港橫向南方至大釘止,自然形成一條沙汕,汕之東為中港仔、線之西斜坡均植蚵石,沿線蝦、蟹甚豐。於線上放網,可收魚蝦、蟹、蟳、鱟等。
●蚵埕:自大塔港向西至於蚵尾之間之海埔地,為歷代祖先插植蚵石所在,蚵石為長方形石塊,豎插於土中以養蚵,蚵石的插植如耕田,分為一區一區,面積大小均有,每一區域謂之一埕,埕與埕之四方,各以反面為界,各自所有分得非常清楚。
●小水:每月潮水有時大有時小。蚵石插植須以潮水大小為收穫標線,才可以不斷的採取,自大塔到大釘之間謂之「小水」,因為小潮水只能退至大釘之內,該區域蚵埕才可拿蚵仔,蚵粒比較小。
●半勻:自大釘向西約百公尺許,為中潮水線,在此線左右蚵埕,於蔭潮水時尚可拿到蚵仔,蚵粒中等適當。
●徹底:自半勻線至於蚵外,也是蚵石以外的地方稱之。在此線內,必須大潮水才能採拾蚵仔,但蚵粒最大。
●中礁港:西宮西面,痳瘋島南面之港仔溝稱之。因流從石堆中流過,而其位於內礁與陸地之中途,該水流係自古坵燕南山,經賢厝夏墅(下市),歹糕礁,直至內礁,港門寬闊,也有深度,為魚、蝦、蟹、鱟,等棲息活動所在,潮水漲退時,可見魚群逐游其中。
●歹糕礁:貓空口西面,中礁港北方有一小島,因昔時患了麻瘋病人,到快死去之前,即抬到島裡,讓其自滅而得名,「歹糕」閩南語即「痳瘋」,是指這種病症如像壞糕,濃泥爛流不止,而抬來此地,即避免傳染,以絕後患。民國四十年後改稱建功嶼,島上駐軍,工事堅固。
●大墓礁:位於宮地與油園西南面,海灘之外,有群大石塊,堆疊成群,其中一大礁石形如大墓即稱斯名,石隙為蟹、蟳棲息之地,每到夏秋時節,鉤蟳者眾,在此周圍可釣捉許多蟳。礁石上生蚵仔,終年可取。
●海埔仔:自海沙灘以下至於蚵埕,統稱為海埔仔,是各種魚類生養活動所在。退潮時都躲於沙土中,有章魚、鰻魚、沙蟲。而附於石上者有海苔、赤菜、紫菜等,隨處可撿拾沙螺(燒酒螺)。漲潮時各種魚苗、蝦苗、鰻苗活動其中,引來各種鳥類覓食,誠是大觀美景。
●蚵尾:蚵埕以外地方,統稱蚵尾。是一片泥濘黑土地,大潮時才可看到,走到所在,泥土中是章魚、鰻魚、蝦、蟹等棲生地,也有蚵仔、:::等生物。
●內礁:中礁港西面,有群大礁石,周圍有百公尺,高有十幾公尺,大退潮水只退至該礁石、石隙洞中為魚、鰻、章魚:::等棲息地方,其西面為深水溝,有石斑魚,漲退潮時可釣魚、撿螺蚵等。
●外礁:內礁西面約百公尺處有石石礁突出海面,四周圍約有數百公尺,周圍為各種魚類棲生之處,其量甚豐,為後豐竹筏之釣場。
●北礁:外礁北方之石礁群,是連接內礁、外礁之群礁,四周棲息魚類豐富,是優良釣場。
●烏碇:外礁北礁之西北方礁石,其四周暗礁甚多,是石斑魚棲生之處,是處釣魚所在。
●湖下門口:位於湖下村西方海中,暗礁處處,是產石斑魚豐富地方,因距離遠,以前都以竹排手划,故少與釣焉。拋礁,錠仔股為過魚繁殖之海底暗礁。
●烏沙尾:古寧頭西南方之海面,因潮水海流來往海溝,魚群逐流覓食其間,各種魚類甚豐,為延繩釣,良紋鯊之魚場。
●後豐門口:後豐西面,小金門東面之中間為一條大海溝,深達二十餘公尺,各種魚類生殖棲息的處所,是漁撈良好所在,其中有零星暗礁,有石斑魚,但要在此釣石斑,須知以陸地目測標的(叫做扣辨,也就是找定坐標)這須靠技術經驗才行。
●港心:水頭金龜尾與烈嶼之間水域,為石斑魚豐盛之處,其中心點水深可達五十公尺,海底礁石密佈,是處石斑魚釣場最理想地方。
附記:
●石斑魚:村人叫「過魚」,身為粉紅色,有紅色斑點,棲生於石礁洞隙,喜吃活物,故釣餌以活蝦最為理想,沙馬也是好的釣餌,章魚、沙蟲做餌就較差。從古寧頭至水頭金龜尾之海域中,所產之石斑為最上品,另身為黑斑者,村人叫它「土峇」,其品質為次等。民國五十年代以前,釣過魚者,以後豐村人為多,每家戶都有竹筏,其經濟價值實為至要。
●竹排仔:即是竹筏,為大竹去皮編排而成,每一隻竹筏用竹七支,以一人操作,大者八枝九枝,可二人操作。划漿是用細竹管約五公分直徑粗,長約三公尺,兩端繫釘木板,木板寬約二十公分,長約四十公分,做成划子,用手力兩邊撥水前進。
●釣滾:即釣繩,用細繩上端繫於竹筒(約三十公分長),繩長有五十至六十公尺長,下端繫鉛錘(重約十二兩為一斤市斤),接以藤弓繫魚鉤,用時先丟魚鉤錘,很快地一圈圈的落去,不用時抓緊竹筒,一圈圈的滾綑竹筒。這是專用釣過魚的滾繩。
●魚籃:釣過魚用竹的籃子,是用竹做成圓形的籃子,必須有蓋子,蓋子要凹形,可放置物品,四邊綁弔繩可以放在竹竿上挑擔。
●蝦籃:用竹子編成比魚籃小的圓形籃仔,因釣過魚須用活蝦做餌,蝦子捉來,必須放籃子養好,才不致死掉。養蝦須先拿來草蓑仔,用沙子搓淨鋪於籃子裡,然後把蝦子一隻隻排放好,上面再蓋予稀鬆蓑草,如此可保持濕度、溫度,又可透氣,可把蝦養活好幾天。後豐以地利之便,海埔地沙股多,沙蝦產豐,故釣過魚為後豐所專有,也以過魚而著名。
七、後豐官錄文士誌
●應信公:十二世祖應信公,以曾孫諱旭軍功,誥贈光錄大夫佐柱國太子太師忠振伯。
●君錫公:十三世祖君錫公以孫偉旭軍功誥贈光祿大夫佐柱國太子太師忠振伯。
●廷揚公:十四世祖廷揚公以軍功授守備。以子諱旭軍功誥授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師忠振伯。
●弘藎公:十五世祖弘藎諱旭,號念衷,以軍功封忠振伯誥授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師忠振伯。妣李氏誥封一品夫人。
●鍾特公:十六世祖鍾特公世襲本部侍郎,工部正堂。
●鍾典公:郡庠生贈文林郎,知河南府偃師縣。
●鍾潔公:十六世祖監生。
●鍾會公:十六世祖監生,考職州同。
●鍾五公:十六世祖監生。
●鍾明公:十六世祖監生。
●心淵公:十七世祖監生。
●心澄公:十七世祖必澄公康熙丙子舉人。任河南府偃師縣知縣加一級。
●淳瑛公:十七世祖淳瑛公,康熙甲午舉人,歷任松溪,臺澳二縣教諭,陞任儀徵縣。
●繼勳公:十七世祖太學生。
●繼猷公:十七世祖太學生。
●繼憲公:十七世祖胡超把總。
●繼述公:十七世祖太學生。
●繼琛公:十七世祖太學生
●繼鶴公:十七世祖太學生
●世棣公:十八世祖世棣公,千總候補守備,武冀大夫。
八、後豐僑親誌
●洪烏狗:(忠振長房十一)秉性剛烈,俠義心腸,平時樂於助人,更熱忱於公益事。少年時赴新加坡經商獲得財富,年老返回故鄉定居。宗祠前涵溝淤塞,也有將房舍蓋於涵溝上,他策動族人清除淤泥,本人供給餐點。要求蓋涵溝上房舍自動拆掉,由公款補償損失。民國四十年間,駐軍意欲關閉海門禁止漁民出入,他至司令部面陳司令官,終獲得停止禁令,村民感激非常。
●洪養:(二房派)年少時赴新加坡經商得富,但生活簡樸,衣著隨意,讓人不知他是有錢人。性喜古物藝品,常因穿著不起眼而買到便宜貨。
●洪清溪:(忠振六房派)幼年喪父,十六歲時即隨姊夫遠赴婆羅州麻里吧板經商,奮發耐勞得能殷實。但他將大部份金錢匯回故鄉奉養祖母、修祖墳、置家產(農地),並於金城購四間店面,於自己則節儉持家,僑居地置許多店厝財產。
●林分:後豐港洪氏外甥,他祖父時就定居此地,年少時就往新加坡經商,因經營順當而致富,平時很照顧後豐港旅新鄉親。匯款予堂兄林爾唱創辦學校,民國三十五年後豐港有歷史性的第一所小學│金豐小學於洪氏宗祠開辦造福家鄉。於年節均匯款分與各家戶,並於娘仔宮後購買一片曠地,供各界貧者為埋葬墓地,許多後豐人對其善舉念念不忘。
●洪乾三:(二房派)良新加坡僑親,經商有成,與叔父洪養及胞弟匯款故鄉建築後豐港第一幢番仔樓。
●洪總提:(二房派)與胞兄乾三胞弟總管共同努力創業。
●洪總管:(二房派):與二位胞兄於新加坡經營創業有成,熱心公益事。民國八十年間後豐洪氏宗祠重修他首先捐獻台幣伍拾萬元,宗祠順當落成,他貢獻良多。
●洪虎獅:(忠振長房十一)旅新加坡與三個兒子努力經營而富有,年老回故鄉,掌管宗事,族人很敬重。
●洪金海:(忠振長房十一)與父兄經營卸運及經商致富,匯款故鄉建厝宅。民國八十年間後豐洪氏宗祠修建,慨捐新台幣伍拾萬元,而於新加坡對鄉親宗親贊助甚多。
●洪克淵:(忠振長房三)旅婆羅州麻厘吧板,中年返故鄉掌理宗事,平實和睦。
●洪克繼:(中振長房三)旅居印尼麻厘吧板,重性義氣慷慨,公益事甚為熱忱。
●洪清凱:(忠振六房派)幼年喪父,十二歲遠赴婆婆州麻厘吧板依姊夫學經商,長大自己創業甚有成,民國三十六年返鄉,三十八因大陸失陷,金門戒嚴不得往印尼,壽終故鄉。
●洪欽仁:(二房派)年青時赴印尼謀生創業,有所成就,返回家鄉從事農耕。
●洪文權:(忠振長房三)年少時識見良好,處事條理,對宗事甚多貢獻,結婚後赴新加坡發展,因其努力從事頗有成就,對父母孝順,對胞弟友愛,經常匯款予家用。
另李金湖與堂弟李永春、李永安等遠赴印尼創業,均頗有成。
(四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