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藝文訪佚(三)
現在先來看「徐氏海隅集」中徐學謨為邵應魁所作各篇詩文書信吧:
賦寄邵將軍海上草堂併憶書記王叔楚(詩編卷之十四)
曾聞驃騎不思家,君作茆堂寄海涯。
酒泛春濤移素艇,香消午篆度高牙。
龍驤坐控三山口,鷗席平分萬里沙。
相憶月明鐃管沸,幕中何客賦蒹葭?
題邵將軍戰功圖 有序(卷之二十二)
邵將軍往歲征倭,屢獲奇捷,卒罹讒譴,屏居海壖。舊遊王翹,為繪戰冊雄炳。然余心壯焉,且悲其不遇,作二絕貽之
百戰功成未論功,豈應明世惜彤弓?
空憐漢代麒麟閣,翻落書生寸管中!
海邊莫上最高臺,燕頷誰當識將才?
借問何如蔥雪遠,白頭金印定歸來。
贈邵將軍移鎮嶺東詩序(文編卷之三)
今國家需才甚難,至需將帥之才尤難。蓋 祖宗以武功平一海內,崇禮勳冑,以故府部之設略倣漢,置大將軍,位於丞相、御史大夫上之意,慮至遠也。承平既久, 天子寖寖嚮意文吏,於是韜鈐之習漸以廢怠。朝廷雖歲張武羅,冀收英偉以弭外侮,然科彀之入,不能當文士之什一,豈非偏重之勢使然哉?頃年倭人內訌,大司馬惴惴檢牘,思得往時熊羆之將稱塞 上意,蓋逡巡數年。於是俞(大猷)、劉(顯)、郭(成)、戚(繼光),四大將相繼崛起,虎視東南,折關摧陷,焯樹奇勳。瀕海庶萌(民),始脫於剪屠之難。然一遇征調,所謂四大將者,率不過互易而往;而驍雄方略,卒未聞有五之者,抑何靳靳也!乃今復得邵侯。
侯閩人,少籍行間,雅以儒術緣飾武事。歲丁未(嘉靖二十六年,西元一五四七),始以其學起家,奄至專閫。三沙之役,大司馬檄侯而東。時諸將以逸賊蒙譴,乃侯亦在譴中,屏居海上者七年。顧侯自以神龍蠖屈乃日厚,自晦匿。會劉將軍(即劉顯)分閫吳淞,與語,奇之,名始隱隱起。劉去,而郭將軍代鎮,侯以故人參隨戎幕間。乙丑歲(嘉靖四十四年,西元一五六五),島夷犯境,侯遂領前麾,駕舴艋出沒煙濤間,不逾時,擒斬略盡。分閫乃以其功上之撫臣。撫臣詫曰:「東南乃復有邵將軍耶?」亟疏侯名,以水兵遊擊請大司馬。遲之數月,竟擢惠潮參將以去。
或謂,是行非撫臣意,郭將軍得無有不平之色耶?余以為不然:漢用衛、霍征討匈奴,居延、代郡互相犄角,蓋不欲令其以功相掩耳。今惠潮去吳淞雖數千里,而遙然島道出沒,悉為重鎮。賊犯東海,則郭將軍主之;賊犯南海,則邵侯主之。用人者豈無意乎?他日溟洋翼擊、生縛夷王,如史稱驃姚繼踵,再靜邊方,則大司馬亦有餘榮哉!尚何惴惴於將帥之難也?侯行矣,山人王翹雅與侯善,乃裒吳中諸大夫詩贈之,而屬余為之序。
(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