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年──金門縣美術家族聯展後記
金門縣美術家聯展已於四月十九日在文化中心開幕,政府官員、社會賢達暨關心金門美術發展的人士,無不抱以期待,都想一窺這群以圖像符號創作的畫者,究竟如何詮釋這個世界?
今年作品的數量一如往昔,三個展示空間皆被琳瑯滿目的作品填塞得滿滿的。作品的類別有:國畫、西畫、書法、攝影、設計和立體造形。數量多,說明縣籍的美術工作者人才濟濟,創作不輟。多樣的類別,表示美術家在各自創作領域上兢兢業業,各有創發。不過就整體來看,仍以國畫、西畫和書法三大類為主軸。個人忝為本次展品的審核員並參與佈展工作,詳細地閱覽欣賞過,引發一些想法,特別在這裡就教大家。
國畫作品寫意者多,工筆者少,取材多樣不限一格。有旅遊所見、有家鄉景物、有臨寫圖稿、有憑空思維。技法上,或強調墨韻,著重渲染。或偏好筆調,用心刻鏤。或重彩重墨,或雲淡風輕,總能隨著個人秉賦,希冀在廣袤的藝海裡,發揮「各取一瓢」的特色。此中唐敏達、吳鼎仁、張國英、杜世宏、洪永善諸先進予我較深的印象。
唐敏達,兩張大尺幅的水墨畫:「古崗小景」、「野望」,用筆蒼勁有力,墨色對比強烈。加上勤於野外寫生,畫作很能呼應此地景致的氛圍。「古崗小景」,那錯落不齊的屋舍,用乾澀的筆墨,畫出斑駁的舊牆破瓦,顯露被年輪輾過的風霜歲痕。「野望」的田疇,雜草叢生,幸有錯置其間的岩塊,讓大地得以舒坦,若能將天際再抹得淡遠一些,那「望」的意境就更傳神了。這些年他與土地親切的互動,顯然已令他的畫有著新的質變。
吳鼎仁今年以「翟山坑道」、「四維坑道」為創作的靈泉。兩張畫皆先將宣紙捏皺後,再將墨色浸入,待乾後,再用筆醮墨層層堆積,其用意在表現岩壁的厚重堅實。兩道白色光線自出水口處照射過來,給幽暗的洞穴帶來光明,增強對比的效果。此二畫佈局嚴謹,構思深邃,在題材的選取上也讓人耳目一新。
張國英的「驟雨將至」展現他水墨工夫的造詣,精簡、明快,要而不繁是其特色。我與國英經常跑野外,最佩服他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心中的寶物。並用敏捷的思緒,高超的畫技將外在的景物化作精簡的圖像。每回當我為此大加讚賞時,他卻謙沖地表示:我人在外地,無法像在地的諸君一般,以全付心力進出田野,只能「投機取巧」了。「驟雨將至」用較多的渲染手法,漁人照常尋捕,水色依樣明淨,只是遠處的風已生起,雲已湧現,木麻黃的枝葉任風飄搖,傳神地點出畫題的深意。
杜世宏的兩幅水墨「山水」,表現出他遊歷大江南北的心得。他常自助旅行,並將所見映入心田。這兩幅畫,採用版印和水墨的雙重技法,將連綿的雪山,那摺疊明晴的效果顯露無遺。之後再施以金或銀色粉末,使雪地更能晶瑩剔透。雪山非得是真實的雪山,但卻是杜世宏心中真正的雪山,這種「似與不似」的畫作,讓觀眾有更寬闊的想像空間,而他結合版印和水墨的技法,提供畫友彼此觀摩的機會。
洪永善的「青岐海岸」,先用炭筆素描畫了實景,再按比例放大翻成水墨。這幅畫不論木麻黃本身或是樹下的泥土皆畫得墨酣筆暢,得心應手。以前他的水墨畫重彩而輕墨,但這幅用素描翻就的畫,卻有較深沈的墨韻,看起來更渾厚樸實,此種創作新法的嚐試,不失為突破自我的一個機會。
國畫參展者仍多,無法一一列舉,像許文科的田園樂,傳達真實的農村生活。洪三袁的「江山夜雪」運用轉印的方法,使水墨畫有著濃郁的版畫味。鄭永超的「鍾馗」筆墨俱佳,別富韻致。
今年西畫部分,提供參展者比往年多。老幹新枝,相互搭配,內容頗為可觀。取材方面因人而異,有描繪周遭的物換星移,有鍾情於內心世界的探索。也有將二者融合,互為表裡。材料的選擇上有油彩、水彩、素描、綜合媒材,大體皆能因物象形,隨類賦彩,此中特別將蔡維堯、楊天澤、楊文斌、董皓雲、梁文勇諸人畫作,簡略介紹:蔡繼堯共提三幅作品參展,「困於黑暗中的發光體」(油彩)以分割的色塊,冷峻的寒色調子,傳達出作者那份「酷」的性格。圖畫中橙黃的發光體與周遭冷峻的色調達成對比的平衡,也點出了畫題的意涵。另外兩張「吶喊」與「對峙」(水彩),變形的物象,給人驚悚與不安,一股源自內心強撼逼視的感覺,讓我想起超現實大師達利的傑作。此種變形的畫風或許正呼應著他內心的某種需求。曾經我們也有過數次出外寫生的經驗,但後來他仍固守心底的那片「清醒」,守著斗室的一隅,以修禪的心情,對著自我素來即擁有的那份「沈寂的富饒」勤作耕耘,這些畫會不會是另一個藝術生命的起點?
楊天澤,這位經常頂著陽光的畫者,以其一貫的粲然笑靨面對他的畫作,他的畫面熱情,富於希望。那張「海浪」畫得栩栩如生,動態的海浪拍打著岩石,激起陣陣的浪花,令人過目難忘。但我更愛另一幅「冬日的蘆葦」,湖面已被佈滿蘆葦的小徑切割了,他用乾澀的筆觸體現冬日蘆葦那份枯硬瀟索的特質,平實的色澤,低沈的彩度,整個畫面有著濃濃的冬日情懷。楊天澤一直都踩著家鄉的泥土,對著心中的夢鄉追尋,讀他的畫,再走一趟鄉間曲徑,你能不折服於他那概念化的金門印象?
楊文斌以一幅「老地方」參展,一張教室用的木頭椅子,一扇破舊深鎖的門,一面大大的牆壁和地板,簡單的畫面蘊藏著不簡單的內容。我寫生的這些年,猶經常為那大面塊的地板和清明無物的天空束手無策,總要找些物象或符號來填補。記得黃賓虹的畫論曾提到「實處昜,虛處難」真是見地肯切。楊文斌留學西班牙,學院式的訓練紮實,其繪畫的技巧和語彙素有口碑。憑他這般年歲,若能摸索出一條可以呼應自己心情的路子,一步一腳印,踩過去,你想十年之後會是怎樣的一種光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