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的沙歲
挖「沙歲」一直是金門婆婆喜愛又總是被禁止的活動,經常聽到先生打電話給婆婆要她別再一個人去挖沙歲,因為挖沙歲經常得頂著大太陽,在沙灘上曝曬3~4小時。沙歲的盛產期在每年的春夏季,婆婆靠著農曆日期計算退潮時間,再帶著她的工具到最近的尚義海域或后湖海域上挖沙歲。
沙歲中的「歲」是躲藏的意思,被稱為沙歲是因為這個生物總是躲藏在濕軟的沙灘底下約2~5公分深處,需要人們挖掘才能找到。而沙歲其實就是常聽到的花蛤,從花蛤的名字也不難想像,這是一種帶著各式花紋的貝類生物,這也讓我想起,小時候外婆家客廳有張鋪滿貝類殼體的桌子,應該就是花蛤吧。花蛤與菜市場常見的蛤蜊不同,花蛤的殼較扁也較厚,肉也較小,主要因為花蛤無法被養殖在低鹽度池水,較難以人工養殖,大多生長在未被汙染的沙灘潮間帶,而潮間帶食物不如人工養殖來源豐富,因此花蛤的肉相對較小。
金門像個被海洋包圍的蝴蝶結,潮汐漲潮與退潮帶來了豐富的潮間帶生物,而這些被海洋帶來的生物夥伴們,也需要人類的保育,才能在人類活動的地域中與人類和平共存。為了讓花蛤能夠永續生長在金門的潮間帶中,過小的小小花蛤就讓牠們繼續在潮間帶成長吧。
花蛤這類濾過性生物靠著伸出殼內的入水管把海水帶入體內,藉由入水管上的纖毛留下浮游生物或微細藻類後,再將用不上的沙子跟過多的海水吐出去,靠著這樣一吸一吐維持生長與生命。而越是乾淨的海域,對花蛤的生長是越有利,在我們享受花蛤的鮮美時,也別忘了一起保護金門的海域,帶給自己與花蛤安全的環境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