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重要性
「有多久沒讀書了?」對於某些人是個尷尬的問題,平時缺乏閱讀動機之外,就連買書動力也付之闕如,甚至有書店在門前貼起「人進不來,書出不去」的莞爾對聯,引發不少出版業的共鳴。
聯合報民調中心進行「2018年民眾閱讀行為調查」分析,其中6成5的受訪者整年沒買過書,近4成受訪者一年內連一本書也沒看過,高達3成2受訪者最近一次看紙本書已是一到三年前,甚至有1成9受訪者表示超過十年沒讀書,顯見國民閱讀力逐年下降,長以此往不可不慎。
管理學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曾說:「文憑只是個繼續學習的資格,是教育的起點,不是終點。」閱讀行為亟需情緒與動機,文憑主義的升學制度之下,讀書過程或多或少都帶點功利,長期灌輸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憧憬,形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氛圍,但現今畢業等同於學習終點,信仰閱讀的人逐漸凋零,多數人根深蒂固認為學習是為了考試,剔除考試的因素,卻不曉得學習所為何事,欠缺恆久的學習動機。
此外,數位時代來臨,低頭族滿街跑,現代人聲光過度刺激下,喜愛圖像與音效,對於周遭人、事、物漸漸喪失耐性,社會民粹當道,不尊重專業意見,僅願意接納屬於自己的訊息,無關自我利益皆置之不理,手機充當讀書工具,靠著臉書閱讀,短促且龐大的訊息充斥生活,專注於網路無名氏的喜怒哀樂,卻無力分心於現實中人際交往,社會疏離日益嚴重。
學者佛羅斯曾述:「關於閱讀,我喜歡把它想成是一趟旅程,在熟悉的世界中流放自己。」每個人都是過去經驗的總和,經驗需要倚靠時間去累積,然而,時間總是無情,人之生命也有限,不可能經歷世界上所有的事,經驗的老本也會坐吃山空,此刻廣泛閱讀存在極大的好處,透過閱讀去內化別人的經驗,以換取未來的時間及空間,何樂而不為呢?
《莊子》闡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學習是無止境的,許多優秀的人才多為跨領域,在不同領域的學科中,以不同角度詮釋相同事物,不同專業領域都能保有一席之地,現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斜槓青年」都是藉由閱讀自學拓展知識領域,此為最好的印證。
俗語說:「智者勞心,愚者勞力」閱讀實為沁入思想、深思熟慮,以及內化思考的過程,猶如吃飯睡覺一般,不啻是基本作息。身處「不讀」的年代當中,閱讀力反而是添加翅膀的超能力,只要培養良善的閱讀能力,關心各角落的大小事,便能徜徉於世界之中,縱橫無侷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