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與我
打從學生時代開始,我的日常,就離不開書房,有時,即使受限於空間狹隘,也要硬擠出一個擺書角落不可,因我始終信服:與書為友,天長地久。
算了一下,我到底搬過幾次書房?
我最早的書房,設置在鄉下住家隔壁的櫸頭,那是駐軍給水排搬走後留下的空間,我把平常省吃儉用買進的書,連同阿兵哥送的勵志書籍,重新整理一番,井然有序地擺放在一個老舊的書櫥上,一有時間,我就到這個屬於我的小天地,靜下心來沉浸在書香裡,小書房平常上鎖,但一到星期假日,有同伴來找,我都會大方地招待他們進去閱讀。
後來,因古厝又有雷修組進駐,逼不得已,書房又騰出來充當宿舍,我只能遷到天井旁的鐵皮屋暫時落腳,在屋裡閱讀,平常還好,但一到夏天,熱得要命,蚊蠅又多,當年又沒冷氣或空調,天熱,只能打開窗戶,勉強撐下去,有趣的是下雨時,偌大的雨滴打在鐵皮屋上,叮叮咚咚作響,好像交響曲一樣,夾雜著一陣陣的風聲,真個是風聲雨聲,聲聲入耳。
民國六十八年,我成婚後,三弟為論為我用長條木板,釘製了一個鏤空的簡易書櫥,其上大概可裝下兩百本書籍,一年後,我長女出生,有一筆五位數的生育補助費,我擅自挪用買了一個大發牌的書櫥和一套大部頭的《中國歷代經典寶庫》,掐指一算,它們都陪我快四十年了。值得一提的是,書櫥還是筆名「風衣」、「敬文」的老大哥─顏伯忠先生幫我促成的,只是如今,書櫥的風姿尚在,而顏先生的身影已杳然,能無感慨?
四年後,我從鄉下的太武山下,遷居到金城的玉蘭花下,因租處空間小,我僅搬去這座鐵製書櫥,其餘的就暫放夏興。玉蘭花下,是金城北門的一幢三落(進)古宅,後落住蔡先生,中落住鄭先生和我,前落住郭堯齡老報人。
每天晚上,當我備完課、改完學生作業和考卷、看完書,幾乎時鐘快指向十點,但抬頭看看前落的郭老,他仍在臥室兼書房或趕稿、或聚精會神的夜讀,當下,總有無限感動,那時,郭老已是六十開外之身,猶勤勉如是、孜孜如是,後生晚輩如我,常有一股敬意,油然而生。
在玉蘭花下住了三年後,我因轉調湖中小服務,乃再把家搬到山外村的西坑溪(山外溪的上游)畔,在連襟的古厝住了一年後,遷徙到現在的居所,這是一棟三層樓透天厝。我特意在頂樓的北窗下,闢出一間約三坪空間當書房,走進書房,一幅寫著「為者常至;學者長成」的書法,立刻映入眼簾,它是陳臻超老先生撰句,業師楊清國校長親書的墨寶,每當我看到這幅書法,總像一輛加足馬力的超跑,充滿動力的投入閱讀氛圍。
其後又因需要,加蓋四樓後,雨天卻漏水,常為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所苦,僱工抓漏多次,仍不見效,只好遵照營建達人建議,復在其上加蓋鐵皮屋,臧事以後,漏水情況,果然一次改善,但也因此,書房又面臨一分為二的命運。
這一次,內人建議我把四樓整層的書房,騰出一半當客房,然後,把清空出來的書,一股腦兒的往五樓送,內人慧黠,他把我搬上去的書櫥,很巧妙地代替隔板,圍成一個L形的空間,只留下一個一米多的門,如此一來,外頭是唾手可得的書籍,裡頭就是偌大的儲藏室了,有親朋好友來我家,我引領其參觀,他們都讚佩發想者的創意與巧思。
有書房、書櫥,可不能缺書桌喔。書桌是舍弟為論贈送的,那一年是民國七十六年,算起來,它已陪我三十多年了,這張書桌,雖經多次搬遷折磨,但由於質地尚佳,雖較笨重,但很耐操,目前它還嶄新如初,更重要的是,它記錄了一段兄弟情誼。
退休以後,我有較多時間閱讀,這一分為二的書房,竟搖身一變成為我生活中的要角,扮演了撫慰孤寂心靈的角色,從客歲至親身體出狀況後,洗衣重任,自然落到我雙肩上,住在金門的日子,每晚,當我腳踏實地的從二樓登上五樓,在等待洗淨衣料的時刻,就是我伏案勤讀的快樂時光,在不閃爍燈光下的陪伴下,我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一頁頁的翻讀心儀的著作,常有與古人交、上友昔賢的親近感與暢快感,一整天積累的疲憊,往往在深獲我心的字裡行間消弭於無形。
讀累了,下得樓來,喝口水,清賞吳鼎仁先生送的書法─「為人守德清高士,學聖修身道義師」,想到學長對我的勉勵與期許,精神又來了。再欣賞名書法家陳財發先生贈的「陋室銘」和「雄雞一聲天下白」兩幀墨寶,已睏意全消;再移步往呂坤和先生親繪的「青山圖」前,看看那一抹抹、一片片綠意,設色是如此大膽奔放,布局是如此雄奇瑰麗,整個人頓時又精神煥發,生龍活虎起來。
重回五樓,推開北窗,不遠處就是金門的聖山─太武山,那一山的翠綠,滌我心胸,「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輕步橫移,推開東窗和南窗,就是太湖路和市港路一帶的夢幻夜景,我因居高臨下,視野極為遼闊,只見眼前璀璨耀眼的燈光閃爍,如夢似幻,幾疑身處那個大都會裡?原來小小的金門,觸處皆美,只是我們可能忘了靜靜地欣賞。
多年來,書房伴我學習成長,即使僅僅是一面小小的書牆,也能勾起我甜蜜的回憶,滿足我對求知的渴望。如從學生時代算起,善體人意的書房,已陪我度過半個世紀的晨昏。
我很貪婪,不怕人笑:如能再給我半個世紀與書為友的日子,那該有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