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
分數,一直是求學期間的壓力來源,當然,一到四年級的程度尚可,所以喜歡考試,喜歡拿到分數時的喜悅。不過升上五年級之後,小學的數學開始變難,還記得第一次月考就慘遭滑鐵盧,為此,還被笑了很久。一年一度的五一勞動節快到了,當初我的分數,就是五十一分,一分都不少,卻也銘記勞動節有一個很長的歷史。只是未滿六十分,就是不及格,就是考不好,你認為題目出得很難,好幾位同學卻是滿分,輕鬆以對,還說很早他們就學過了,現在已經超越進度很多了。
第一次不及格,就是一種恥辱,對於分數,就開始斤斤計較。過去對於分數一點也不重視的自己,開始想要考好,但沒有補習,沒有人教,只是靠著自己摸索,一切都很難。除了我喜愛的科目國語與社會,剩下的都勉強拚到及格,很難再更上一層樓。不過,我仍是不喜歡補習,因為這樣會壓縮打球與看卡通的時間,同時我覺得到補習班很擁擠,當然,也是希望雙親負擔可以小一點,要不然到補習班的話,一分錢一分貨,有多少進步,當然,也要花費多少的補習費用來彌補。
只是,我仍是覺得每個人都有他的背景與環境,不能一概而論,只是分數的差距,就是一種被世俗眼光比較的可能。所以時常看到電影或電視裡面,有些父母會因為分數考差而追著孩子打,或是想要問出個所以然,這都是過於誇張的一面。不過,設身處地而想,身為父母,當然也不希望孩子一直把成績放在一邊,至少能過分數門檻,讓大家還能願意保留一點希望,也不會說真正遇到孩子是體育或才藝班,其餘的什麼都不會管,就算是那些班級,也很講究分數,其實是講究未來。
一張考卷,常常是定好壞的關鍵,考不好的時候,難過的點不是被打,而是對於這樣的考題,自己怎麼完全沒有學會,上了許久的課程,到最後在測驗的時候完全沒辦法發揮。就像那時候老師所說的,通通還給他了,老師們在課堂上認真教學,而我們卻辜負他們的用心,這對於自己而言,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當然,每位同學的程度大不相同,需要幫助的人當然需要多一點關心,那些會的同學,當然也要放慢腳步,確認自己所學習的事情是否跟課堂上的知識可以吻合,最後可以透過測驗來表現出自己的能力,而分數就是最後的證明,以大多數的人而言。
日子一久,其實自己也會計較許許多多的事情,所以對於分數,也是有一些執著。只是那些執著,有些是必要,有些是沒必要的,在於分數的高低,那是一種積極性的表現,但畢竟對於人生,還是有大大小小的考卷,絕不能因為幾次的失敗就放棄,失敗了並不可恥,可恥的是不敢接受下一次的挑戰。反正考試有很多種,也不用執著於眼前的分數,雖然對於分數,我們要有敏感度,要能知道分數對於自己所代表的意義。但是,分數是一時的,態度與真正的知識才是永久的,至少要先學會釋懷,要先走出分數低落的陰霾,一切的一切才會有意義,才會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