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娘的俗語話之廿四
●「少年愛刺激,老人愛心適。」--年輕人喜愛從事刺激性的挑戰,老年人則希望趣味性的活動。年齡的差距影響活動的性質與興趣。
●「濟囝勞死爸,濟新婦氣死大家。」--昔日大家庭制,多子多孫多媳婦,由於食指浩繁,為了養家活口,父親一肩承擔,為此過勞死者比比皆是。眾多的媳婦與婆婆之間常持相左意見,活活氣死婆婆的也是大有人在。
●「一人看出一家,新婦看出大家。」--所謂「見微知著」,從小觀大,從一個人的談吐氣質可以看出他的家庭,從媳婦身上也可看出婆婆的涵養。
●「三分食藥,七分調養。」--「藥即是毒」,每一種藥都具有副作用,若非必要,不要完全仰賴藥物,透過調養,身體也具一定程度的自癒能力。
●「無錢行無路,無錢講無話。」--「沒錢萬萬不能」,在處處需錢的社會裡,沒錢的人,出門寸步難行、說話無人理睬,甚至受人歧視。
●「食捌,穿拍結。」--飲食方面,不僅內行,也捨得花費;但在穿著方面,則一毛不拔,即重吃不重穿。
●「好餡不如好粿,好頭不如好尾。」--餡為粿之內裡,是粿的中心部分,局部好不如整體好;而結局決定成敗關鍵,所以好尾比好頭重要。
●「問路靠喙水,行路靠跤腿。」--走路靠腳力,無庸置疑;而問路則是靠喙水,因為問路是有求於人,唯有誠懇有禮的態度、委婉甜蜜的口吻,才能贏得別人的賞識、得到精確的資訊,也才能找到目的地。
●「查某囝顧仔好,較袂摜鐵鎖。」--女兒要顧好,才不致作奸犯科。平心而論,本則男女適用。
●「看命若會準,草埔嘛會生竹筍。」--以前曾寫「算命無褒,食水著無」。以下句否定上句,表示江湖術士之言,不可盡信,參考就好。
●「好竹出好筍,好老爸出好囝孫。」--以上句陪襯下句,品種優良的植物結出好果實,人亦如此,基因會遺傳、環境會影響,二者相輔相成,必能造就好子孫。
●「跤手若嚴硬,毋驚賺無錢。」--手足如果健全勤快,不怕賺不到錢。即所謂「搰力食力」。
●「無共糜坩,無共碗籃。」--彼此各自生活,毫無瓜葛。
●「一話傳百耳,愈傳愈走味。」--「寄話會加」,何況傳話,不須負責,定然逐漸偏離。此即「從口中吐出像細毛的血絲,傳到最後吐出一隻鵝來」的傳言。誇張離譜、以訛傳訛,於是可見。
●「四十查甫是鸚哥,四十查某是阿婆。」--「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老人家」,一般人認為同等年紀的男女,在樣貌、活力各方面,都有明顯的差距。
●「歹兄累弟,歹囝累爸。」--同是一家人,生命共同體,一人做壞事,全家受牽連。意同「歹翁累某,歹鑼累鼓」。
●「加工,做外嬤。」--以外嬤與外孫之疏離不親,譬喻所作所為都是「加工」(多做的工作)。即多此一舉。
●「路毋通行絕,話毋通講死。」--「圓人會扁,扁人會圓」,人生起落,難以預料,所謂「感情留一線,後面好相看」,道盡本則原由。
●「拍鐵趁燒,補鼎續火。」--二者皆指工作進行中,務必一鼓作氣,乘勢而為,才能一蹴可幾。
●「賊心和尚面。」--賊人心懷不軌,和尚慈眉善目,比喻面善心惡之人。
●「皮繃較緪的。」--皮在平常處於放鬆狀態,將皮繃緊一點,在心理上,表示準備接受挨打。
●「一世的兄弟,半世的爸母。」--兄弟姊妹,年齡相當,相處的時間較長;而父母年紀較大,相處的時日較短,當知珍惜。
●「未富,毋通想欲起厝;未有,毋通想欲娶新婦。」--早年三代能蓋一屋,已非易事;而娶媳盛行三八制,亦非窮人能及。二者皆需富有,一旦貿然躁進,日後必然債臺高築,苦不堪言!
●「一個放屎,一個拭尻川。」--一人可做的事,尚須勞動二人,表示多此一舉。與「一個剃頭,一個扳耳」意同。
●「老大人,囡仔性。」--「一世人大人,兩世人囡仔」,亦即人生有兩次像小孩,另一次是老人階段,所謂「食老變款」,其中一類是變得像小孩一般,需要家人多予照顧與關懷。
●「兄弟是兄弟,某囝隨人飼;兄弟是兄弟,隨人顧自己。」--「小時是兄弟,長大各鄉里」,飼某飼囝,顧身顧家,都須自行料理、各自珍重。
●「生查甫誠歡喜,生查某氣半死。」--生男孩雀躍不已,生女孩氣得半死。在重男輕女的年代,母親生育來自多重的壓力,生男生女兩樣情,一喜一憂兩極化。
●「孔子嬤教的。」--如果書讀不好,就推說是「師母」教的,以此解嘲。或恥笑他人功課不好,亦可適用。
●「白鬚孫(侄兒),土跤叔。」--在地上爬的幼兒是這位白鬚翁的叔叔,正所謂「論輩不論歲」,在家族中,只看輩分,不論年紀。
由〈前言〉得悉金門俗語具教化功能,在此俗語逐漸式微之際,提倡「俗語教學」傳承給下一代,實在刻不容緩,也深具實質意義。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