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跳,在舌尖上
燒紅的木炭鬆綁著熱度,鐵架上擺放的青椒肉串,撲鼻著,襲來一陣又一陣,欲罷不能的香氣。
窗外艷陽高照,盤旋著乾燥焚風溫度,原來是季節的密碼。當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只要散步在空氣中,穿透那看不見的風,或冷或熱即便一清二楚。小時候家中預算不多,烤肉這件事不可能常常發生,除了父母親偶爾心血來潮的大發慈悲外,就剩中秋節了。童年的我喜歡節慶,不同的節慶有著不同的主題與角色,像是中秋節的文旦與月餅,為了等待這樣的好時光,我每過一天地撕下一頁日曆,等待中秋夜的空氣香,星子與城市來一場對話;水墨色的天空有圓月。雖然中秋節也不見得會每年舉辦烤肉活動,只是對不懂貪心的我來說,一次也好,看著燒紅的木炭以高溫的姿態成功讓食物熟透,我的躁鬱,也漸漸溫馴了,哪裡還有功夫管它季節或溫度,當下便是一種幸福。
我有許多的幸福感因為來自食物,便離不開味覺了。味覺,可以讓人聯想起什麼呢?紅樓夢裡的賈寶玉在大觀園為姊妹們調胭脂,會順道嚐一嚐,這令我不免好奇地想著,酸甜苦辣以外的,關於那彈跳在賈寶玉舌尖的味覺,不知道會不會與悲歡離合有關?
悲歡離合也是一種味覺。
有一年中秋節,我們在山中烤肉,像春日裡遇見百花盛開的驚喜一樣,我抬頭數星星,一輪明月破雲而出,令人感動的光華盈滿。雲端有明月相照,鐵架上則有肉片相伴,外婆端來文旦與鳳梨月餅,吃烤肉不忘養生,搭配水果幫助消化,月餅則可以「多樣化口味」。水果月餅與烤肉,酸酸甜甜有苦有辣,不同口感卻都一樣好吃,香甜是喜,酸苦是悲,濃縮著的滋味,彷彿是人生的悲喜。剝開來的文旦皮是帽子,戴出童年裡中秋節的快樂。
現在的孩子還會把文旦皮當帽子般的戴在頭上嗎?
一年一度的文旦果香佐著難得一見的烤肉氣息,融合成一種在舌尖上彈跳的美妙,安撫腸胃,馴服寂寞。「外公種植的絲瓜長高藤蔓,開出的花,結成的果,過於招搖,不但吸引蝴蝶拜訪,也誘惑蝸牛前來,一時之間訪客太熱情,棚架倒了,藤蔓斷了,尚未成熟的絲瓜園面目全非,慘不忍睹。」我聽著母親的話,明白烤肉架上的當季食蔬不多,卻是自家盡心盡力的培育,無毒的植栽,安全有保障,我們都吃得津津有味,心滿意足,雖然對遍體鱗傷的絲瓜園感到難捨難分。
食物的成長費時費力,不只是陽光與月光的照顧,還有農家的辛勞與盼望,我深深明白「汗滴禾下土」的疲憊,並不侷限是否炭火烤熟的料理方式,只打算珍惜每個用餐時刻,當味覺的美好彈跳在舌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