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兒童讀經
人的記憶有黃金時段,十三歲以前有著最佳記憶力,而十八歲到二十歲以後開始理解能力增強,如果我們未能善加運用,恐怕影響孩子的一生,而記憶力強該記憶什麼才是有用的,也許因人而異,然而有些因時因地而起的時尚品必然隨時代而淘汰,不變的是那些歷經千錘百鍊仍能傳承下來旳東西,或許唐詩、宋詞、四書、五經等看似「食古不化」的文字,反而蘊藏更多前人智慧結晶、生沽經驗,甚至是歷史教訓呢!
興趣一宜是引人入其途的不二法門,而兒童對讀經若興趣缺缺,恐怕也不宜強迫,我們的出發點既是隨著讀經讓他們的記憶中充滿的是有用的東西(也許是日後有用),那麼試著引發他們不討厭,然後才可能喜歡它。鼓勵是挺重要的,在自然而然中常聽、常讀,腦中的記憶力必然會增加,而語文能力的提高成為必然,因為不強迫,所以沒有壓力;因為鼓勵,所以可以挑戰自己的記憶力。經學會考在台灣已舉辦多回,而金門今年也要辦理,各校自有其實施要點,而考慮學生學習能力、程度不同,也各用不同的讀本,然而,「讀經」需要列入國語成績嗎?如果用抽背方式,那背不來的小朋友怎麼辦呢?下週再背也許可以,但老實說,既已跟分數結合,真的不會有壓力嗎?
老師本身對讀經有興趣恐怕才是重點。中國經學博大精深,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何況能讀的何其多!有高度意願推動的老師在其班級中必然可以聽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悅耳。」而相反的,則可能是死氣沉沉的「唸經」聲,前者、後者都可能發生,而推動者的拿捏是關鍵。我本身喜歡詩、詞,所以常在文章寫作、語談中不經意的出現,在談到戰爭時會想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而有時又會感歎「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那天,與朋友聊起兒童的記憶力時,我順口唸出小學時國語課本中的「天這麼黑,風這麼大」,而他,小我半輪多的他也接唸「爸爸出海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原來生長在不同環境(一金一台)、不同時代的我們,也有著共同的記憶,而這對我而言已事隔二十幾年,人的記憶怎能不好好善用呢?
勿因為了等待體制的改變,而失去了教育的適當時機,「先求熟讀,不急求懂」,提昇「心靈免疫力」,成為明禮、有教養的「君子」是可能的,「老莊四書入學堂,唐宋詩詞映童顏」,多麼詩情畫意的畫面啊!在「培本固源」的實質任務中,我們同時可以改善社會的不良風氣,引經據典沒有不好,只要用得其時、用得其所,而且指導兒童讀經不該是一項沉重的負擔,我們不是常說:「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嗎?它該是隨時提得起、隨時放得下的吧!願兒童讀經活動能在輕鬆的氣氛下進行,而且對其目前記憶力之增強有用外,對日後的為人處事也發揮其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