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過兩次死神召喚
看到「砲火餘生錄」專欄文章熱鬧滾滾,振金出生戰地,戎馬一生,雖無與敵實戰經歷,但有砲火餘生的「實錄」經驗,且似乎振金前世與萬里烽煙有緣,此生正是來了此因緣的!
當年,毛澤東為了呼應冷戰戰略,貿然發動震驚中外的八二三砲戰,彈丸之島,數萬發砲彈從天而降,不僅對守軍造成莫大的傷亡,對懵懂的島民而言,其代價更是慘烈:老宅曾先後中彈三次,而振金更是經歷了一場生死關:當是時振金年方三歲,某夜,共軍再度砲擊,一時彈如雨下,聲如雷鳴,危急中,先母背起我,頭也不回往防空洞狂奔,就在離防空洞不到五十公尺處,先母突然想起我最愛玩的搖鼓忘了帶,當時雖說砲火猛烈,但愛子心切的慈母,毅然回頭返家拿搖鼓,或許是鬼使神差,就在折返當兒,轟然一聲,剛才所站的前方已落下一發砲彈,就因折返之故,幸而未迎上砲彈,且因折返拉長距離之故,所以母子倆只是虛驚一場及滿身泥灰而已。事後先母每談起這段往事,除感謝上天庇佑外,更是不甚唏噓。
如今先母已仙逝多年,每想起這段驚魂記,就不能自己。常在想,先母身材嬌小,不滿一百五十公分的身軀,是什麼力量,使她在砲火連天,面對近在咫尺,即可安全入內的防空洞時(因為誰會料到幾秒鐘後,砲彈竟落在先前所在之前方?)只因愛子之故,不畏砲火毅然折返?尤其在我進軍校後,親身體會到實彈的威力:那種雖沒有電影畫面上的壯觀亮麗,卻有呼嘯炙痛,令人不寒而慄的驚悸。是以每當想起這段往事,就不禁淚流奪眶。
十八年後,當年砲火餘生的小孩,一變成軍校三年級學生,在一場演習中,因槍榴彈爆炸,多名同學在慘叫聲中倒地不起,當天適值下雨,危急中,利用現場軍用卡車,在喇叭聲及飛舞著沾滿著鮮血、雨水的白汗衫開道下,一路橫衝直撞,險象環生,終風馳電掣送醫急救(其中後來有兩位同學不幸一死一截肢)。當時振金亦被波及,後背受彈(如今彈片尚在身上),或許是童年那場洗禮的原故,不但沒有像其他同學失措喊叫,反而若無其事,幫忙撫傷止血,一直到就緒後,護士們才發現驚問我何以滿身鮮血不止,才告知我也是傷者,嚇得她們一陣兵慌馬亂,趕忙調集人手趕來救治,一時傳為佳話。事後,常在想,同樣是血肉之軀,何以我能如此?不僅是孩提時的經歷,應該是跟先母的精神有關!
再其後十五年,當年身受槍傷的官校生,已蛻變成中校營長,在一次歹徒持刀闖進營區時,因事出突然,他營帶槍之值星官失措走避,時振金正欲步出營區,見此光景,想堂堂營區,豈容宵小胡為,遂奮不顧身與歹徒搏鬥,在左手臂被砍,血流滿地危急時刻,終於制服歹徒法辦。當是時,因急於長女子淩可能欲出生之訊息,無暇就醫,即就近在營區內,由獸醫系出身的預官軍醫在沒有麻醉下縫合,又引起一陣佳話。事後,有人問:「不怕?」我想:除了心繫長女之原因外,應與先母之精神有關!
後來在書上看到,母親的特質是會影響到子女的。回首數十年的軍旅生涯,歷盡了多少滄桑,總算在解甲歸田時,不但辱承上司「文藻武略,黃埔之光;忠敏任事,本軍之耀」;其後到美國遊學,復承羅德島中文學校校長李歐纈芳女士書面嘉許「非特具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悲憫蒼生,秉筆直言,又能不落於不合時宜以孤傲標榜,誠高風弘毅之士」。而今在大學任教,亦每以忠孝節義自許。所謂大孝揚親,先母生性溫厚,樸素簡潔,此生雖無所成,但至少無愧於心,我想這應歸功於她老人家的精神。而那場砲火餘生記母子連心的臍帶,雖僅僅是八二三戰役中的一小插曲,但若站在大歷史觀來看,其實是影響我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