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春深猶有子規啼

發布日期:
作者: 倪振金。
點閱率:1,181
字型大小:

這不正是先師杏壇論道之法門?此不正是鵝湖論辯之堂奧?與今日當令之所謂蘇格拉底式教學法,及《我的女兒就這樣在德國長大》書中,德人教育孩子之法門,豈是殊途同歸而已。也因此,緣於新冠肺炎,學校委我統整全校陸生,專班線上講授國文。由於大學國文中之義理、史觀、情采等,端賴「鵝湖論壇」之自在法門,方能登堂竊奧,益以線上講授之殊異,竟不知不覺中,踏入此法門。況大學教育,本在化育獨立、正確之思維力,兩者不謀而合,早有其因。
諸如在「身心安頓~推出須彌唯理學」一講中,即與諸生論述漢學、宋學、理學,及至「新儒家」之異同,進而詢問諸生:「若當時政經環境丕變時,這些論述將朝向何方?」接著追問:「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生命義理,為何衍生於宋儒?而非漢儒,乃至新儒家之世代?」接著再請諸生以此來論析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之社會學觀點,若當時東、西方環境互換時,又將衍生何種論述?
再如「詩華天韻~唐詩風華宋詞歌」一講中,也就下列議題,與諸生鵝湖論辯:「唐詩!以非凡之靈姿異采,在古典文學殿堂,綻出非凡之芳醇與雋永,不僅是唐人之血淚與驕傲,更是華夏子孫之血淚與驕傲。只要是不絕於歷史者,均可分享到它的榮華與喜悅,也可同擔它的滄桑與悲苦!擊節於絕;沉吟於律,請就此與徘句、十四行詩,乃至設想,若荷馬、但丁、莎士比亞、歌德等生於華夏大地,又該掀起何種風華?」
進而問詢諸生:「從詩史言,詞頗特殊,不僅發揮了我國文字之音樂性,所謂『協樂律』也,更展示了抒情傳統之魅力。故能跨出唐詩,占有一席之地,致而推衍出『詩莊詞媚』之論;但若就因『協樂律』而有此論,則何以詩三百,先師卻論譽為『溫柔惇厚』,乃至『思無邪』?進而追問諸生:詩、詞就其內容言,同係廣義之詩歌;然若就與音樂配合之方式言,則自有其與詩相異處,雖同源卻殊域,名體俱新,蔚然獨立,終確立了宋詞之聖壇,且請析說詩、詞意境之別?」
而在「新詩~禪客同相逢只彈指」一講中,特舉葉嘉瑩《迦陵談詩.中國詩體之演變》文中所說:「語體詩所形成的新句法,實已有取古今中外兼容並包之勢。……惟是如何運用此一兼容並包之長,而使之達於更完美更精練之境界,則不僅有待於天才之詩人之出現,而此詩人似更須兼有通古今中外之學養,貴古賤今,與耽今昧古之成見早一日泯除,則此種境界必能早一日有達成之望……」請諸生就此論新詩之願景,並舉弘一大師「憶兒時」之歌詞,請辨析其為新詩或小品等。
再則就史觀言,因係國文之一大領域,故在「古文大家─唐宋古文選」一講中,且就下列原文,請諸生探索有宋一代之社會氛圍為何:「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進而詢問諸生:「此與史上每令人不解,訂下檀淵之盟之宋真宗名言:『何日書代劍?我為憂民切』有何關聯?並再而詢問諸生:令人稱讚的文章,或蘊含人間至情,使人低迴感人;或揭示宇宙道理,使人靈明而服;或記載典型事件,使人見賢思齊。因此文章只有好壞之分,而無古今之別,請就此抒發醉翁亭記選文之理。」
乃至在「現代小說─又上青山築紅塵」一講中,也就康有為《日本國書目志》中說:「故六經不能教,當以小說教之;正史不能入,當以小說入之;語錄不能喻,當以小說喻之;律治不能治,當以小說治之。」及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所言:「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說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說始。」請諸生論金庸小說、瓊瑤小說之別及意境。
尤者,修習大學國文,旨在化育學子具有真(準確)、善(完備)、美(典雅)之口述、書面表達能力!況,人為有情眾生,免不了有自況酬答、節氣應景,乃至文宣說帖等需求。凡此均仗得體、精簡之文體呈現,以臻表情、達意、說理、述事之目的。請就為師所列「推薦文」等諸篇,就其立意及筆法,析論之並試寫之。
諸如某位欲至南京大學交換之學生,我在推薦函中,破題即書:「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幾曾魂牽於六朝古都之南京故都,又豈是一句夢縈「十朝都會」所能盡懷。尤其是座處其間,校史可溯至三國,首座集教學和研究於一體之現代學府……。進而問詢諸生,若破題易為:
「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作為華夏文明源地之關中秦地,誰不慕之踵之?尤其是預為人師之師範大學,更是學子一窺堂奧之熱點,……那此所學校就上文言,應是那所大學?請就其文中之立意、史觀等推論之。就如同另封我為某位受教同學,推薦至成功大學,開頭即直筆:
「騎鯨海上憶英風,當年守禦功高,心存明社;焚服世間傳偉業,此土蒸嘗典舊,氣壯山河!」好一個世間傳偉業;好一個氣壯山河之豪語,豈僅是讚譽延平郡王之青史定位而已,又何嘗不是貴校取名「成功大學」之立意?
因為,字珍辭惜,均有其意有所指之玄機!就如曾為欲至台師大教育心理輔導系交換之推薦函,我一起頭即寫道:「先學價值,再學做人!此正是先秦諸子,乃至五四時期新儒家,傳統教育之理念:讀聖賢書所學何事;更是芬蘭公民教育譽為舉世首榜之因。然禮時為大,教育更應有與時俱進之理論為根基,方可收功倍之效:諸如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等專業理論;美國心理學家勒溫(Kurt Lewin)所倡團體動力學(Group Dynamics)等,也因此,相關公民教育與領導等學系,已焉成為學子爭窺堂奧之殿宇……」。
凡此,均是大學國文經世致用,治理世事,切合實用之實務。不僅免陷於冬烘之徒,更是務本之道!而如何化育此功力?思辨!大學教育,沒有標準答案,端賴深思、探究,形塑己身獨立而正確之思維力,所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為達此目的,取其上得其中,應「深讀」、「朗讀」古今中外,有深度之佳作,探賾索隱其中之玄機。也因此,在學期中,均會推薦一些好書供學子參讀。
其理安在?美國經濟歷史學家乃孚(John U. Nef)曾說:「任何時代都需要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家,來界定與引導學術與文化,進而培育社會深遠的思考與創意!」而此思想如何涵育?乃氏認為可藉由一流大師,導引學生深讀經典來培育;這理論其實是源於博蘭霓(Michael Polanyi)之知識論。
博氏認為人的意識,可分為集中意識(focal awareness)和支援意識(subsidiary awareness),人的思想與創意,是由這兩種意識相互激盪的,但支援意識的作用更大,他說:「支援意識中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能力,是頭腦的基本力量」「Michael Polanyi,Knowing and Being ed.,Marjory Grene」;而深讀經典,正是培育學生支援意識的泉源,其精神正與荀子「知通統類」說不謀而合!
況就實務言,哈佛大學一項研究也指出:各行業中最有成就者,都有一項特質,那就是在生活上,都有閱讀經典的習性。牛津大學亦早已規畫學生閱讀經典;芝加哥大學社會委員會,更是以經典作為博士資格考試書單。
因為他們都有一項共識,那就是:所有知識,都是衍於經典的開枝散葉:就如同中國歷代文學家,幾乎全是吸吮《詩經》的養分,創造出更多的瑰麗篇章;歐洲政治社會史,那當然是對《聖經》的連串闡釋;懷海德(A.N.Whitead)更有句名言:「對歐洲哲學最可靠的描述是:它是一連串對柏拉圖的註解」。而中外兵學,更不外是對《孫子兵法》的舖敘,這就是商業周刊所說「原點書」的道理!
至於所謂經典,是指禁得起考驗,不因任何時代風尚,而增損其價值的核心知識;它不但具有辨識的統一性,更具有超時代、永恆的意義。例如柏拉圖的《對話錄》、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康德的《三大批判》、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我國的《易經》、《論語》、《莊子》等。可以說人類數千年來的知識,就是對經典的跌宕闡釋;《孫子兵法》之廣用於今日企業就是顯例!
尤者,「讀聖賢書所學何事?」這句看似天炵之舊學,何嘗不是今日教育所缺之大道?也因此,在學期終了之際,除提供「好書共讀」之書單外,更會意有所指披露禮記格言:「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明確告知只有那些奉獻社會、造福社會者,才是所謂的神明;才是吾人欽羡效法之對象!
「子規啼,不如歸,道是春歸人未歸。」行文至此,豈僅有時光倒流至書院講學之嘆而已,又怎不興起春深猶有子規啼之慨。儘管時序已屆二十一世紀;但每一想到簡媜《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所言:「『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這至高無上的銘記,時時提醒自已:有我在,社會必不長夜」之語時,心中豈是我輩猶是而已。是自負,更是擔當;是自信,更是惕勵,此不正是以天下為己任之落實!(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