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緣
如果說:同學,是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那麼,老師,就是沒有血緣關係的長輩了。
在我求學的過程中,教過我的老師,何止百人?但從學校畢業,進入職場後,還一直時相關懷、互通音訊的,為數並不多,而曾老師,卻是其中一位一直給我正能量,一直持續不斷給我啟發的生命貴人。
二十多年來,從師院的大學暑期部,一路到暑研所四十學分班,整整八個暑假,我在中正國小揮汗苦讀的日子裡,因有曾老師的認真教導,讓我重新找回求學的樂趣,猶記得當年,只要是曾老師的課,我總是特別細心學習,每晚都要忙著寫報告到深夜,才肯離開鍵盤,上床歇息,而第二天,還是一大早,就爬起來上學,跟循規蹈矩的學齡學生沒有兩樣。
跟曾老師結緣,其過程說起來很糗。
那年,我當服務股長,有新老師來授課,都要幫他們準備茶水。記得,曾老師初來那天,我援例到校長室準備接老師上課,剛好瞥見楊校長正在跟老師寒暄,楊校長禮貌地問她要開水、或茶、或咖啡,她都說不用,我在窗外待了一會兒,看他們話正投機,短時間沒有結束的跡象,就先一步回教室,同學問我:「新老師來了嗎?」我回說:「來了。」但卻雞婆地補上一句:「我看這一個禮拜,我們會很難過,因老師看起來很難伺候。」沒想到,我話語一畢,甫一轉身,老師正站在我後面,老師聽聞此言,只是微笑的看著我,絲毫看不出慍色。
當下,我真的羞赧得無地自容,不知如何是個了局?且心中暗暗叫苦:這下子,可慘了,這兩個學分肯定會報銷的!
在往後的一個禮拜裡,她每天都要求我們寫一份心得報告,字數在一千字左右即可,也罷,我告訴自己,現在也只能死馬當活馬醫了,主意既定,我寫起報告就特別來勁,有時一個遣詞命句,總要再三斟酌、再四推敲才能安心。
她習慣每天找三篇佳作,一一唱名寫作者,要求他們上台朗讀給同學分享,第一次,她把我排在最後一位上台,當她唱到我的名字時,我忐忑地從她手中接過報告後,沒想到她卻輕聲地說:「哦,原來是你啊,你的文字好美啊!」當下,我像吃了定心丸似的,心想這兩個學分有救了。那次「擲地有聲」的朗讀,自然博得了滿堂彩!
暑修四年期間,她還當過我們班導師,她的年齡跟我們差不多,因沒有師長的威嚴和架子,很快就融入大夥兒互助和睦的氛圍中,跟大家打成一片,先前大家對她的敬畏感,由於近距離的接觸,師生的感情變得越來越好,有時我倒覺得我們之間名為師生,形同姊弟。
曾老師在教學之餘,到過我夏興家幾次,每次來,家母都會和她閒話家常,還常塞糖果給她,讓她覺得家母很「古錐」可愛又和藹可親,我和三弟、五弟都是她的學生,她也常以教到我們兄弟而感到欣慰。
記得,我還唸暑期部時,她寫了一篇以我為背景,有關「婚姻與家族治療」的論文,因涉及個人隱私,她顧忌我會比較尷尬,一直沒有發表,有一次,她無意間重讀此文,覺得雖已事隔二十年,仍無損它的時代意義與學術價值,就告知我欲發表這篇舊作,因須徵求我同意,所以要我表示意見,我得知原委後,一口氣就答應了。其後老師領了稿費,復經我同意後,加碼購買了十本著作寄送給我,要我分送給同好賞讀。
後來,母校校長借重她的行政長才,請她先後兼了圖書館主任、教育學院院長、副校長等要職,我和仁木學長知悉她接任副座後,特地致送蝴蝶蘭道賀,還斗膽的撰了藏首聯呈送。聯句是:「端己正人為師傅;真心誠意作春風。」並請二弟為庸書寫敬奉。沒想到她竟異常喜歡,除視為珍寶外,還要我再請為庸又寫了一副尺寸較小的,好懸掛在她家的客廳。對我來說,這真是無上榮寵!
最近這幾年,我如到台北,都會主動跟老師聯絡。有一次,她告訴我她家的地址,要我有空就過去敘敘舊,後來,我真的依約前往,而她早早已切好水果,偕同師丈在偌大的客廳等我,我一進門,就震撼到了,原來一塵不染、几淨窗明,就是眼前的景象!
接著,我又為牆面上一幅幅大號的油畫驚艷,而老師和師丈卻謙虛的說:「這些畫都不值錢,只是自己喜歡,慢慢收集來的。」其後,老師引領我到一根立柱的交會處,並指著我送她的對聯說:「整個客廳,就只有這裡,勉強能擠出空間來,把你們兄弟的心血,掛在這個不起眼的角落,實在不好意思。」我連忙說:「老師,這是我們兄弟的榮幸啊!」
曾老師退休以後,除了相夫教「孫」、閱讀寫作外,還是不能忘情於最為鍾愛的教學工作,最近這一次我去拜訪她,她請師丈先在家裡接待我,而且,早早就切好新鮮的水果,等我人一到,師丈就從冰箱裡端出水果,請我享用,那時已近晌午,我坐了約二十分鐘,起身正要告辭,沒想到師丈開口了:「為學,你難得來,不要急著走,我們等會去接曾老師(他也稱另一半為『曾老師』或『曾教授』),然後一起去吃飯。」
不久之後,我們驅車到某校門口接老師,因我們早到了些,就在車上聊了起來,約莫五分鐘光景,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不遠處的電動門裡,我定睛一看,曾老師在一位學生的陪伴下走了出來,他一看到我,就親切的跟我握手打招呼。
午餐時分,我們來到一家設備考究,建築典雅的餐廳用餐,三人點了飯菜後,一邊敘舊,一邊用膳,其樂融融。席間,老師得知我即將退休,問我退休後有何計畫?我告以除閱讀寫作外,就是協助照顧孫女,再有時間,就陪家人到處旅遊走走,以增廣見聞。他連連點頭稱是,並囑我不要放棄寫作,因我的文字素養還過得去。
新近這幾年來,拜通訊科技之賜,老師和師丈都一躍變成我的臉書好友,借助臉書之便,我們常互通信息,偶而,我有作品蒙老編青睞,我都會傳送給他們指正,他們展閱後,每每慰勉有加,有這兩位超級讀者的鼓勵,無形中增強了我繼續寫下去的勇氣與信心。
常聽有人說:「經師易得,人師難求。」但我何其有幸,在人生逆旅中,能碰到如此一位經師人師雙美的好師輔,她總是不厭其詳、無怨無悔的啟導我,對我個人來說,曾老師和師丈給我的動能,不僅僅是我生命中的良師,也是似我如弟的兄姊,這種上天巧安排的「奇異恩典」,是多麼神奇,又是多麼美妙啊,我一定要格外記取與珍惜!
《論語》《子張》篇稱讚君子,有「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名句,曾老師給我的師道典範,就是屬於這種類型的。這讓我想起十幾年前,當我把拙作《滄海一粟集》的抽印本寄給她,請她幫我寫序,她的第一反應卻是:「為學,你的文字比我美,這一篇序,你應該找一位更適合的師長寫才對。」但她拗不過我的纏功,終究還是首肯了我的請求。只是如同上次一樣,我幫她領了稿費,她卻還是堅持不收,說甚麼都要我先幫她「保管」一下。
現在,我也退休許久了,想必將來重作學生的機緣更少了。只是,即使能遇此機緣,恐怕也很難再找到如此一位「不念舊惡」、與人為善,處處為學生著想的好老師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