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也談鄭成功與金門

發布日期:
作者: 陳炳容。
點閱率:4,182
字型大小:

一、楔子

四月底,參加本縣姐妹市台南市所舉辦的「鄭成功文化節」活動,其中有項名為「近代中國文化的解嚴與重建(鄭成功、劉銘傳)」之學術研討會,本縣籍李增教授於會中發表「鄭成功與金門關係述論」一文,近日又拜讀黃振良老師之大作「讀史知鑑」一文,興起些許感想。

現今,鄭成功深受海峽兩岸所崇敬,台灣推崇其開台墾拓功蹟,大陸則頌揚其驅逐荷蘭之偉業為「解放台灣,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兩岸各有不同的解讀,但皆致力於鄭成功之研究,及相關文物史蹟資料的收集展示。

中外學者研究鄭成功而撰述的專書或論文極多,但論述鄭軍在金門的實情者似不多見,做為鄭成功反清復明根基也的金門,如何看待這一段歷史?如何看待鄭成功?歷史貴在存真,讀史應知殷鑑,李、黃二人之論述,無疑的提供吾人探討「鄭成功與金門」另一個思索的方向。

筆者能力不足,無法就鄭成功本人及其史事做深入的探究與剖析,本文僅從金門地方文獻來看鄭成功(鄭軍)在金門的情形,做為研讀李教授與黃老師論文之迴響。

二、金門方志有關鄭成功的記載:

清道同年間林焜熿纂修,其子林豪所續修的︽金門志︾,仍沿用清代前期用「寇」的筆法來論述鄭成功,且以「偽」來指稱鄭方人物之官銜,至民國十年劉敬之︽金門縣志︾改「寇」為「攻」字,且去掉「偽」字,民國四十八年版之︽新金門志︾新增記載與鄭成功有關之史蹟二處,烈嶼城仔頂之會盟處,與後浦之練兵處。

民國五十七年版︽金門縣志︾除卷八人物志新增一篇︿明鄭人物傳﹀,將原先列入︿流寓﹀的明鄭人物,如魯王、張煌言等等改行列入此篇,並為延平郡王鄭成功及世子鄭經之傳,篇幅也較其他人物長,論述之觀點持正面頌揚之立場,此外也新增記載國姓井(位烈嶼下田)和成功井(烈嶼東林、已廢),太武山上之鄭成功觀兵弈棋處。(附帶一提的是山洞二側鐫刻「明延平郡王鄭成功觀兵弈棋處」數字,乃任職於社教館的黎先生所書寫,約民國五十六年時鐫刻,但弈棋誤寫成「奕棋」。)

位於夏墅的延平郡王祠,係時任國防部長的蔣經國所倡建,民國五十七年十二月興工,五十八年八月二十七日鄭成功之誕辰日落成。同年九月,文獻前輩郭堯齡先生「鄭成功與金門」一書出版,書中對於鄭成功在金門的遺蹟(含史蹟)及其生平,對抗清廷與驅逐荷蘭,開拓台灣之事蹟皆有詳細的探究。

總之,金門對於鄭成功之重視,乃在文化復興運動如火如荼展開之際,其旨在闡揚成功忠義精神,以砥礪軍民矢志復國之情操,居於時代背景之特殊,其史觀也難免有所偏頗,無法反映鄭成功在金門的真實面。

三、鄭成功與金門林木

清代官修︽明史︾記載鄭成功沈魯王於海,屆民國四十八年八月二十二日,駐軍在金門城東炸山採石,意外發掘魯王真塚,獲「皇明監國魯王壙誌」一方,此鐵証洗刷了鄭成功三百年來不白之冤。

筆者多次聽導遊人員解說金門風獅爺形成的緣由時,常謂金門本林木蒼翠之地,因鄭成功砍伐造船,導致風砂為害,此次在台南的研討會,一位住台南市的鄭先生,更表示據其祖先口傳鄭成功在金門時,連小樹也砍去做造船的木榫,筆者深覺將金門往昔風砂之害主因歸咎於鄭成功,恐也是冤屈了他。

民國十年版︽金門縣志︾卷五︿物產‧貨之屬﹀載:「又舊多樟木,因鄭成功造船,砍伐殆盡,吾嘗聞之金門人云,是金門亦宜樟也。」可知是當時縣志編纂者據採訪口傳所得之資料,惟之後之縣志皆直書「舊多樟木,因鄭成功造船,砍伐殆盡。」間接導致吾人誤解鄭成功砍盡金門林木,才造成金門之風害。

金門島小,又乏高山峻嶺,自東晉中原義民播遷以來,歷經唐代陳淵以牧馬墾拓,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西元九七八年)已需繳納戶鈔,神宗熙寧,元豐年間立都圖,顯見北宋時金門人口已多,宋室南渡及宋末元興,更有許多百姓遷居島上,到明嘉靖、隆慶年間(西元十六世紀末),經過千餘年的繁衍與外移人口的不斷加入,時金門至少有七、八萬人口,迫於生活需要,勢必砍除林木為耕地,或製傢俱,或充燃料,故居民肆意之砍伐,而未曾有造林之舉,方是破壞金門林木之主因。

(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