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風情》紀念性的空間象徵
作為一種空間宣告,紀念性建築是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一如高聳的方尖碑提示了埃及法老王的戰功,壯麗的凱旋門誇耀了羅馬帝國的榮耀,中國的牌坊一樣藉由空間語言宣告了「忠孝節義」的價值觀。然而,在傳統的年代裡,這種紀念性的空間象徵,背後多少有一些艱辛感人的故事。
後浦城東門觀音亭旁的街上,就有一座旌表清朝浙江水師提督邱良功之母許氏而立的節孝坊,是目前所存台閩地區形制最大、裝飾最精的節孝坊,也是金門地區目前唯一的第一級古蹟。
邱良功,金門後浦人,字玉韞,號琢齋,生於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襁褓失怙(出生三十五日)的他,時年二十的寡母許氏挑起養育的責任。良功長大從戎,始為金門鎮守李芳園所器,追勦海盜有成,屢獲拔擢,歷任守備、遊擊、署參將、護將等職。嘉慶十一年(1806年),海寇蔡牽自鹿耳門攻入台灣,邱良功率兵會剿,與浙江提督李長庚共同夾擊,多有所獲;他並率舟師至雞籠,進勦黨羽朱濆。嘉慶十四年(1809年),時年四十的邱良功晉陞浙江提督,並晉封三等男爵世襲,是清代金門投身行伍最為顯赫者。爾後九年間,良功專治閩浙二洋,海氛蕩平。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八月,邱良功病歿揚州甘泉縣,授建威將軍,諡剛勇,賜予祭葬。現於金門小徑的邱良功墓為其衣冠塚(嘉慶二十四年所建),墓園配享左右文武翁仲、石馬、虎、羊、序功碑等,肅穆莊嚴,亦指定為第三級古蹟。
邱良功十分孝順,︽金門縣志︾:「良功性恬謹,謙以下人,廉以飾躬,事節母甚慎,母病嘗糞」。嘉慶十七年(1812年),邱母許氏守節二十八載之際,根據︽大清會典事例︾「節婦自三十歲以內守節,至五十歲者即行旌表」之規定,由地方察訪詳報直省督撫後,上報禮部,皇帝欽准後由官方賜銀興建「欽旌節孝」一坊,並誥封為一品夫人,表彰邱母守節撫孤、教子有方的貞節之志。
邱母的欽旌節孝坊為四柱三間、三層五檐式的花崗石造牌坊,高約三丈有餘。節孝坊雖由石造,但接榫的方式、柱不出頭的作法,模仿了木架構的構造方式,這也是中國石造建築的典型特色。柱上築有護檐,共計三層,層層退縮。最高一層的中脊兩側收以鴟尾,似北方宮殿建築屋脊的處理方式,第一、二層則在左右兩側各立石獅一座。在第二層的明間,懸以金漆勒刻之「欽旌節孝」,第三層明間更有「聖旨」一匾,昭告世人,甚為醒目。補間的石板採質軟易刻的青草石,施以透雕,主題以教忠盡孝、福祿吉祥為主,圖案有馬、獅、龍、龜、麒麟、鷹、鶴、竹、蓮、花紋、雲紋、水紋、瓶案器物等,並有司馬光破缸、蘇武牧羊等典故,巧奪天工,栩栩如生。四根柱腳前後共有八個大抱鼓石(或稱夾桿石),石上坐雌雄獅子,這樣一來在結構上就不需再用石柱,造型藝術上亦顯雄偉。
石柱上的聯對,多為名人鐫刻,亦值得駐足賞析。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清代台灣籍官銜最高者,其墓園於嘉義新港)題有:「鸞鏡分輝,龍駒匝月。麟圖著績,鳳韶千秋」;兵部尚書兩廣總督蔣攸銛題聯:「撫彌月幼孤,麟閣書名標彤管。垂千秋壺範,鸞書褒獎表丹心」;定海總鎮李光顥題聯:「三十五日遺孤,在昔身肩教養,二十八年苦節於今澤沛雲礽」,在在表明對於邱母貞節的推崇。
昔人已遠,歷史也早已物換星移。「守節」這種傳統儒教的價值觀已不適合講求人道立場、性別平等的今日社會。我的女性主義朋友就曾激動地指著節孝坊,責難父權社會的無形禁錮。但對今日汲汲於生活的人們,少有真正睹物思情者。這裡,已是舊城區熱鬧的市集之一,每天穿梭奔忙於其間者,不知凡幾。我常在清晨看到主婦拎著便當鐵盒、騎著摩托車穿過節孝坊買廣東粥,也看到放學時分孩童們逗留於牌坊旁的春捲與滿煎疊的小舖。只有異鄉的觀光客,舉目眺望,嘖嘖稱奇。不像其他古蹟,節孝坊似乎與現代生活不相衝突,雖然它早已淹沒於四周樓房中,不再顯得高大(當然,如果在先進國家,這類古蹟鄰近地區的天際線是需要控制的,對歷史風貌的維護才算完整)。今日,要求女人守節的觀念雖然不妥,節坊所代表的意義也不一定值得提倡,但市井生活就在歷史場景中進行,未嘗不是金門人的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