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戰地金門史話》金門百姓的「胡司令官」

發布日期:
作者: 董群廉。
點閱率:1,094
字型大小:

至於小學教育,胡璉在第一任司令官的期間,因限於人力和財力無法面面俱到,只能重點整備,充實修建已有的國民小學,同時在莒光樓前興建另一座小學(後稱莒光國小),為了這座學校的建立,在下市港築堤造橋,及四十六年回任,因獲上級政府大力支援,有能力興建學校,改良設備。先在太武山南建築金湖國校;在料羅灣,由郝柏村上校設計督導,利用構築砲兵掩體的剩餘材料,完成一座容納兩百多位小學生的國校,後來胡璉給這所小學命名為「柏村國民小學」;王多年軍長率所部,在溪邊到鵲山中間興建「多年國民小學」;馬安瀾師長在陽宅興建「安瀾國民小學」;雷開瑄師長在小徑與雙乳山完成「開瑄國民小學」。原本還有多所小學完成計畫,即將開工,但因八二三砲戰爆發,建校計畫只好終止。金門在這段期間完成這樣多所的小學,其實是受胡璉的感召,所謂風吹草偃,主官的意念可以影響下屬的仿效。

胡璉對教育之重視,可以從司令官第一任的任期內對掃除文盲的運動看出。筆者目前發現行政公署時期有關掃除文盲最早的公文書是︿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四十一年度施政概況﹀,這分檔案其中有一項資料概述行政公署辦理補習教育,各校一律設有成人班及婦女班,男子四十五歲婦女三十五歲以下,一律全數接受補習教育;成立補習班一所,招考小學畢業而無法繼續升學之有志向學青年進行補習教育。當時修訂成人及婦女課本每人一冊,共印行成人班課本五千冊,婦女班課本四千冊。 可見當時受教人數之多,超乎我們的想像。

有人則強調造林對金門的百世功業,魏炳福先生說:「我認為胡璉對金門最大的功勞應該是造林。早期金門樹木極少,民眾都除雜草曬乾當燃料煮飯,甚至連根部也刨除,地表光禿禿的一片,以致長年風沙瀰漫,沙石飛舞;即連農作物生長也因風沙之害,不易生長存活,產量很少,整個自然環境極差。胡璉在這種自然環境下,開始整個造林計畫,初期的造林成效並不是很好,胡璉費盡許多心思,一而再,再而三的實驗改良種植的方法,才獲得初步的成果。造林工作民防隊雖然每年也曾參與,但主要的還是靠部隊的力量,當初沒有軍令持續的推動,就不會有今日造林的成果,因為造林的成功,才改變金門的植物生態,把金門變成一個較適合人們居住的地方,胡璉的造林,對金門人來說是百世的功業。金門百姓對他的感念,目前很多人自動自發在募資,想蓋一座胡璉廟,來表達對他永遠的懷念。」

胡璉在︽金門憶舊︾亦以︿遍栽楊柳三千里﹀為首篇,可見胡璉將軍對造林的重視,文中記述金門栽樹的一段艱辛歷史,他概述金門原屬林森草深的海上綠洲,鄭成功伐木為舟攻取台灣,金門失去林木,漸為風砂侵蝕。迨抗日軍興,日軍進佔,受大陸經濟封鎖,仍刨根割叢,遂成水土無法保持,造成寸草難生。國軍進駐,大陸柴木來路已絕,居民本以勁草防風護禾,至此又以之割草為燃料,且有軍民爭草情事。為恢復「海上綠洲」的本來面目,仍開始進行綠化。但「樹苗不聽命令,一批一批運來,一批一批死去。」至民國四十年在一次偶然旅行中,發現了台灣海邊有一種木本「印度田青」的防風樹,當即向專家請教移植金門的可能性。在諸專家的協助下,成功的移植「印度田青」,開啟成功造林的第一步。

 民國四十一年他除繼續推廣田青外,開始引進木麻黃。這一年還是經過多次失敗,最後決定:「一、在台灣與林場立定合同,竹籠中填實肥土,植苗籠中,苗活,連籠帶,船運而來,在田青樹之側,挖坑妥當,施好肥料,整籠入坑,然後指定專人,日夕維護,如此田青宛如褓姆,不但防風,而且在地下供應根瘤菌,新木麻黃苗,乃一一得活。二、政治部主任兼金門縣長李德廉同志,與專家同心協力,在金門建立農林試驗場,並在小徑設號立苗圃。鑒於在台採購樹苗,不但運輸困難,且價值昂貴,在公路兩側夾道培植,尚可支應。若在砂石赤土地區造防風林,則自行育苗,不但易成而又價廉。」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