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滄海一粟集》非常教育話從頭《回顧反思篇》

發布日期:
作者: 樂山。
點閱率:1,043
字型大小:

金門雖地處海隅,但自宋代朱子設堂講學後,絃誦不絕,文風興盛,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明代,金門人參加科舉京考,金榜題名者不勝枚舉,經朝廷荐舉為文官、武將,望重於當世者,亦代不乏人。以本縣蕞爾小島,竟能孕育出眾多國家棟樑之材,即便是在上京,亦傳為美談。由此,不難想見金門文風之鼎盛。

迨民國肇建,科舉廢除,學制維新,海外鄉僑斥資興學,回饋故里,至「三里一學、五里一校」,競美一時;抗戰軍興,地方不幸淪陷,一切幾成陳跡;抗日勝利後,政府全力推動國民教育,海外鄉僑熱心不減,更加熱烈獻心、獻力於興辦學校。

民國三十八年以來,金門成為反共復國之根據地,歷任軍政首長對教育一事,尤其重視,終使文盲盡除,學府林立;民國五十三年,延長國民義務教育為九年,更為全國之首創。中等教育,日益普及,造就人才之盛,有目共睹,而目前就讀國內各大專院校者,幾乎每家皆有,博士、碩士亦為數不少,若謂金門為「文明之島」實不為過。

金門是海上長城,久為世人所嚮往,因她不僅有壯麗的河山,更有俯拾皆是的人文景觀。金門在明、清兩代,是人文最為薈萃的時代,因她誕生了太多了不起的人物;迨至民國肇建以後,由於迭遭兵燹,政府每每不能從事有效率的、大規模的文教建設,但是,金門人並不因此氣餒、退縮,反而在物資極為匱乏的不利條件下自立更生;現在,金門居民無論在海內外,都能闖出一片天地,可以說是拜古聖先賢的教化之所賜。

金門人的骨氣,表現在能屈能伸上面,如若不然,誰能在軍管下存活三十六年而不改其志。我們回顧以前金門的教育,即使在天然條件極為惡劣的環境下,亦能處之泰然,而且甘之如飴,就足以證明金門人求知的內在動力有多強!

回想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期間,換成是別人,可能連躲砲彈都來不及,那有可能讓學校絃歌不輟;雖然,有些人被迫離鄉背井,負笈臺灣繼續求學,但是他們追求知識、真理的心,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現在,金門各行各業的佼佼者,大部份都是當年受到砲火洗禮的青年,像福建省政府主席顏忠誠先生,剛榮退的金門高中校長李光明先生,金門高職校長王添富先生,臺大教授陳德禹先生等,都是當年軍管時期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可見事在人為,只要有心,任何艱難時代的人,都可能為他的時代寫歷史。

「戰地政務」,對大多數金門人來說,已經是一個越來越遙遠的名詞了,她已走入歷史。戰地政務時代,是金門人永難忘懷的年代。現在的金門人,年齡在三十歲以上的,或多或少都能曾經感受過她的氣息。

在那個與時間賽跑,與敵人的砲彈賽跑,與艱困的環境賽跑,與惡劣的天候賽跑的年代,我們沒有享受的權利,有的只是一顆永不服輸的心,有的只是一顆聽命、服從長官的赤誠,因為我們比誰都明白:「沒有金馬,就沒有臺澎!」我們比誰都了解:「退此一步,即無死所!」我們爭的不是個人的得失,我們爭的是國家民族的存亡絕續,我們不能倒下去,再苦也要咬緊牙根撐下去,我們誰也沒有告訴過誰,但是,我們心裡都很明白──我們都在寫歷史。

經過三十六年的實驗,金門戰地政務終於走下她的舞台,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金門的國民教育,是那個時候打下的基礎;可以說,如果沒有胡璉等將軍的高瞻遠矚,就沒有金門今天波瀾壯闊的國民教育,是他們在一邊作戰,一邊揮汗整地、戮力建校的辛勤耕耘下,才經營出今天的成果;我們飲水思源頭,不能不歸功於這些儒將的打拚!

「戰地政務」,誠然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如上級的要求就算再不合理,習於在砲火下討生活的老百姓,也只能逆來順受、甘之如飴,誰要是膽敢違逆,那只有吃不完兜著走的份兒;因為,只要被扣上「影響民心士氣」的大帽子,任誰也會吃不消的!

樂山曰:「往者已矣,來者可追。」今天我們緬懷過往,更應該為金門的教育略盡棉薄之力,教育是百年大計,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正意謂著我們每個國民,身上所負責任的既深且重!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讓我們盡量多往前看,盡量少往後看,讓我們為開創金門教育的歷史新頁而打拚吧!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