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傳說》下尾橋畔好風光
下尾橋小檔案:「下尾橋」,位置在下坑的東北方,由梨頭山向南沿松柏林而下,形成下尾橋,橋下的溪流長年不斷,溪水清可見底,當時的住家,無自來水,亦無洗衣機。此地,自然成為村民洗衣服,孩童洗澡、游泳、戲水的聖地。
兒時的下尾橋,因溪水流量多,沿岸布滿了草叢,土壤肥沃,草叢底下,隱藏著俯拾即是的蚯蚓,村莊裡的老小,時常就地挖回餵食雞鴨,所以,雞鴨長得快又肥。
下尾橋的下游,土壤亦極為肥沃,宗叔的先祖父,曾於此地種植稻米、甘蔗,由於經營得法,水源不虞匱乏,他所種植的作物,除可供自家食用外,還可贈送親朋好友分享。
可惜,民國五十二年,由於環島南路的交通流量大增,道路拓寬取直,勢在必行,附近的良田,均被劃分為道路用地。如今,潺潺汩汩、不舍晝夜的溪水不見了,昔日的良田美疇,幾已變成一塊塊的荒地!
民國六十年代,還在金門戰地政務軍管時期,國軍為確保無形及有形的戰力,擴大與敵人周旋、拚搏的縱深,特別將下尾橋的上游,規劃為一座地下化、現代化的花崗石醫院,在其下游,更規劃為夏興火力發電廠;兒時,常去撿拾柴火的好所在,如今,已不復昔日淳樸的風貌!
記憶中的下尾橋,曾經被權責單位,掏挖過一陣子的花崗石,每天隆隆的機器攪拌聲,伴隨著進進出出的砂石車聲,所產生的擾人噪音,任誰,都會感到吃不消、受不了的!但是,夏興村的居民,卻要忍受這麼長的歲歲年年!不堪回首的是,這一帶,現已「搖身一變」為夏興發電廠了。
昔時的梨頭山一帶,曾被開鑿成一座座軍事用的山洞,現又被闢建成遠近馳名、名噪一時的花崗石醫院;而較不為人們所熟知的松柏林一帶,其地因土壤日漸貧瘠,廢耕已久,加以地處夏興發電廠正北方的山上,長年受到發電廠和醫院噪音、空氣、廢棄水的污染,已失去其原本的神秘感和潔淨感!
下尾橋本來是一潭「會出泉」的活水,我們的母親輩們,以前時常來這裡清洗衣物;它和我們村民的關係非常密切。我們小時候,時常在夏日的午後,三五知己相約來此洗澡、打水仗,或許,也是因為這個緣故吧,所以,我們這同一年齡層的,感情特別好。猶記得當年,我們常常到「旗仔山」去打柴火,每當大家的籮筐裝滿時,我們最愛在此洗把臉、踩踩水、打水仗,待得黃昏時分,太陽西下,大夥兒才肯挑起一個個籮筐,依依不捨的走向回家的路;大人如果一時找不到小孩,通常只要拉大嗓門,朝下尾橋的方向一路呼喊過去,通常都會有正在嬉鬧的孩子,馬上回應道:「媽,我在這兒啦,我馬上就會回來啊!」
下尾橋的溪水,終年清可見底,不只我們喜歡去洗澡,連附近的阿兵哥,也常跟來湊熱鬧,可是,每當一班班的公共汽車,從不遠處的公路開過來、開過去時,馬上就會引來一陣陣的尖叫,因為,舉目所見,盡是一個個袒胸露乳的成年人,說實在的,如此的「場面」,也確實不太雅觀,難怪不久以後,附近的部隊長官,要通令阿兵哥檢點、檢點,逼不得已,他們才在自己的營區裡,搭建起一間間簡陋的洗澡房,至於,我們,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蘿蔔頭,照樣我行我素,照樣洗我們的露天澡不誤。
樂山曰:雖然說,時代在變,潮流也在變,但是,唯一不變的卻是:人們愛護鄉土的那一顆熾熱的心;我常常在想,一個人孜孜矻矻、勤勤懇懇的奮鬥了一輩子,也許不一定會闖蕩出個什麼大事業、大成就,但是,只要他在告老還鄉之日,大部分的家鄉人還都歡迎他、接納他,還肯和他把酒言歡、促膝長談;我想,他這一輩子沒有白活,終其一生,他的努力是成功的,因為他擄獲也贏得了故鄉人的心。
相同的道理,不管一個人的成就有多大,如果他數典忘祖、不念家鄉故舊,就算他位居達官顯要,榮登大企業集團的董事長或總經理寶座,就我個人設定的標準來衡量,他還是不可取的,甚至是失敗的;因為,他忘了自己的「根」、自己的「本」;請問:一個沒根沒本的人,不是有魂無體、行屍走肉,是啥?
如今,下尾橋畔好風光,雖已成過去、已成絕響,但是啊但是,它曾經賜給我們的歡樂時光,它曾經賦予我們的甜美回憶,才剛剛要發酵、正好要開始呢!在我卑微卻誠懇的心目中,它是我永遠的─│下│─尾│─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