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憶往》撿鐵釘的日子
自從五月金門日報浯江副刊改版,篇篇童年的歲月彷彿如昨日之前,那樣的清晰,是甜美、是辛酸的一段回憶。童年的生活,大家的日子是差不多,如砲火餘生錄中單打雙不打,每到單號卡緊來覓防空洞,生命的寄託全在老天爺手上,每個人都不知道明天的未來;軍管秘辛道出金門人被剝削的自由,不能收聽收音機、不能擁有籃球、禁止養鴿養羊放風箏、電視只有華視一台;金門滄海一粟集、浯島念真情、童年憶舊的作品、道盡四、五年級童年往事,和大家一起分享過往的歲月,總是大家的童年是靠山吃山(種田、挑糞、養家畜、撿樹子、耙木麻黃草、撿彈殼)、靠海吃海(挖血蚶、剝海蚵、撿沙螺、抓海怪)、城市小孩沒山沒海靠最為幸福,但家裡也沒田沒地,為了想掙點零用錢,賣油條、饅頭包子、冰棒、撿鐵釘,城市、鄉下小孩並沒什麼好區別,只是城市小孩令人欣羨住新房、讀書近、各種行業隨意可見,有一股高傲自大的個性。
新興市鎮在五、六0年代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市鎮興建;後浦新車站中興街146巷、民生路林閣大樓;山外新市;沙美復興街、博愛路、中興街;頂堡街路;烈嶼東林街,皆在那時段前前後後興建,建築業包商在那年代並不多見,大部份是購地合建,無需建築師繪圖,只要鎮公所買張圖申請建築執照,因此要蓋新厝,要自行算計材料,有一套公式換算,幾擔沙石一包水泥,幾平方需多少鋼筋,算好鋼筋水泥沙石數量,就先到物資處批鋼筋、水泥;再請卡車到海邊載海沙,置放空地一段時間任其風吹雨淋日曬,去除其鹽分使能與水泥有其黏度;再去花崗石廠購石子、石塊;至土角廠訂空心磚。接著就是挑個吉日良辰開工興建,搓湯圓、拜拜是免不了,那種感覺才是人生的大事。
在當時要蓋新房,尚不必一定要先蓋防空洞,因而從挖通樑鋪地基石塊開始,每個建屋的主政者,就是最好的監工人員,無時無刻在工地看東看西,那容許工人有半分的偷懶時間,甚至是偷工減料的事情發生,然屋主並不是非常嚴苛,一天除了晚餐回家自理外,六點就將早餐準備就緒饅頭包子加豆漿,吃完就上工,約十點點心時間米香寸棗糖,午餐四菜一湯外加黃高粱,下午四點點心老彭燒餅配綠豆稀飯,一整天二頓正餐二頓點心,外加一壺永遠喝不完的鐵觀音或大紅袍(隨時添加),全是屋主按部就班服侍建築工人,尤其是灌板坪的日子,屋主更要大費周章,搓湯圓、拜拜、放鞭炮,更要張羅工頭請小工夠不夠,水泥沙子石子缺一不可,灌板坪是要一氣呵成,中午不能休息,其間的點心也因趕工沒時間吃,然後在灌好之後才特別擺桌請工人。
灌板坪可不向現今水泥車的方便,首先需在房子外圍架設木板樓梯,接著工人人數要比往常多三倍,要分組分工各行其事,挑沙、挑石、扛水泥、拌沙、石、水泥、操槳、樓下負責供應原料、樓層上負責灌漿,挑擔比體力,軟腳蝦是沒辦法賺這份一天有二天的薪酬,我們這群童工只有靠邊站的份,且看一、二十人一人一擔,沿著沙堆、石堆挑起,就像挑夫一人緊跟著一人,挑到一樓樓板上,沿著臨時鋪設在鋼筋上板模,寬度約十五公分,就好比過獨木橋,挑到一張鐵板上一倒,沙一擔、石一擔、水泥一包加水攪拌。拌沙石者體力要更勝一成、是否拌勻全在其手上,屋主會親自督促,更會召親協助看灌漿是否著實,手上置一根木棍東插插西插插,吆喝工人把水泥漿再灌上,所以灌板坪真是一副熱鬧的景象。
一樓灌好之後,接著幾天屋主必拉著塑膠管在板坪澆水,這樣是為求板坪堅固耐久。拆板模的日子,是我們這一群城市肉雞最為高興,成群結伴手提小水桶開始撿地上的鐵釘、鐵絲,較長的哥哥會拿板起子、榔頭,拔板模上的鐵釘,工頭也樂得這群孩子幫忙,清理板模上的鐵釘,我們就像雞鴨覓食往地板一根根往水桶丟,些許大家便滿載而歸,就等敲鐵板賣麥芽糖的老伯來,以便換取零用錢或麥芽糖。
一樓灌漿約半個月後,拆下板模清除泥渣,就繼續往二樓興建,約個把月又要灌二樓板坪,只是這回接續一樓木梯搭建直上二樓樓板木梯,大約有五、六公尺高吧!這時高度更高,對我們這群小孩簡直就像天梯,那敢上樓,總是由較年長提攜一把帶我們上樓去,若被放鴿子,真是欲哭無淚,只好以坐姿慢慢一階一階下來,心理可早就嚇死,再也不敢上去,然而為了吃麥芽糖麥芽膏,不撿些破爛,要拿啥去換,又不能向阿爸要零錢,阿爸總會說再吃牙齒全蛀光,因此大伙還是相約拆板模的日子,撿鐵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