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人在廈門》血濃於水
兩岸分離了五十餘年,不論我們的政治立場是統、是獨,現在的海峽兩岸有兩個分治的政府卻是個事實,兩岸各個時期的領導人,誰都想在兩岸的交流上有「利我性」的突破,以期名垂青史;五十餘年後,在台灣民間強大的商貿需求下,兩岸的領導者,終於談成了以「兩門對開,兩馬先行」的模式試辦「小三通」,我個人非常感佩當初金門縣政府戮力為民的傻勁,因為就當時的感覺,似乎是是中央政府迫於民意壓力,不得不做的三通「假戲」,只沒想我們的金門縣政府卻一頭熱的「真做」,但倒底是「百川匯流,勢不可擋」,在前陳縣長完成了歷史上的破冰之旅後,小三通慢慢的升溫,漸漸的熱絡了,雖然中間的接觸不免有些扭扭捏捏、嗑嗑撞撞,但就我們這些經常往返兩岸的「台幹(或因自稱『金』幹)」而言,可說是感恩載德,無以為表!從當初的港澳中轉,到今日金廈直航,不但費用從萬把元,節餘到千把塊,路程上更從十二個鐘頭以上,縮減到現在的一個鐘頭,如此大德,怎不令人感涕,尤其若又似吾人具有「金門人的優勢」,那才真是真箇::「賺到了」!
隨著小三通的熱絡,藉著金廈這條航道去探索心目中的神秘中國、記憶裏祖國大陸的台商或金門鄉親已不在少數,隨著日趨熱絡的兩岸往返,兩岸人民的生活習性、工作態度、思維模式等也慢慢地讓彼此熟悉;然而,在探索彼此或適應對方為生活或工作伙伴的同時,其實有著更深層的文化融合問題,正考驗著被隔阻了五十餘載的兩岸同胞們!
兩岸本屬同文同種自不待言,然而,因為政治體制的互異及時空的間離,屬於新一代中國人奮鬥的天地,將無可避免的是無疆界的國際化社會,我們年輕的新世代們,將更無法明顯的去感受那段曾經「國共對立,硝煙烽火」的日子,在台商的西進浪潮裏,我們已經漸漸的無法判斷「根留台灣」及「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真正涵義了;其實台商的西進,說白了,就是利益上的「逐水草而居」,因為台灣的經濟、生活環境,基本上已無法滿足傳統產業,甚或高科技業者成長的及生存的需求,在現實的條件影響了他們生存及發展的時候,他們勢必需要遷徙到另一個水草及資源更為豐沛的地方;在誘人的招商條件、廉價的製造成本及與國際化接軌的機會::等誘因的趨使下,彼岸的大陸當然是台商們第一順位的選擇;「以經濟影響,圍攻政治干預」,當然是大陸當局所謂的「統戰」伎倆之一,但在我們的同胞們,義無反顧大玩境外投資,規避政府干預的同時,上位者是否也應想想,什麼是台灣(當然包括金馬澎)的競爭力?什麼又是台灣可長可久的依仗?什麼又是我們在談判桌上最有利的籌碼?
商貿往來的熱絡,意謂著人潮與錢潮流動的熱度,縱使目前只是我方單向的在貢獻祖國經濟繁榮!再來呢?其實不管部份政客們怎麼說,兩岸歷史上的牽扯,及未來可見的互動影響,是一個無由逃避的問題,不管我們承不承認現在中國的政治實體,到底它在過去、現在,甚或未來,都將會直接牽動著兩岸人民的末稍神經,猶若火灼指梢般的直接而深刻!
舉個例來說吧!金門人的閩南語口音絕不似台灣任何一地區的「台」語音調,這想是無人可否認的吧!但巧的是,金門的閩南口音卻與廈門市同安區的語音極其相似,以我個人親身的體會,就是我在同安以不到四分之一的價格,買了另一「呆」胞重金消費的同款禮品,只因為我和店主是「自己人」,不賴吧!
有趣的是,在同安一樣有個叫「陽翟」的地名,詳問下,一樣是陳姓的族群聚落,甚至宗族裏也有與金門「陽宅」一樣「延」、「篤」之類的輩份排序,問起老一輩當地人的看法,他們會很輕鬆的告訴你:「阿刀商一個祖公,這嘜那嗲熱烈,擱耶寄錢參噎拜!」後來我才知道不只如此,金門夏興的陳姓,也和同安的島美、曾厝、西柯等地的陳姓族人一樣,緣於同一個陳氏分支,甚至他們還曾集資幫忙建設位於金門夏興的陳氏宗祠!
血濃於水,正真實的存在於兩岸人民的生活裏,炯異於政客們嘶聲吶喊的口號!其實政治上的是是非非,本就跟我們小老百姓沒有多大的關係,因為誰又知道,今日政治語彙上的苦苦堅持,他日又會變成什麼模樣呢?就好像我們小時候為文必言:「打倒萬惡共匪,解救大陸苦難同胞!」誰又想得道,五十年後締造「世界經濟成長率奇蹟國家」的人,就是那群萬惡的共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