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浯島牧馬雄風
民國四十八年,先總統 蔣公蒞金巡視,指示成立牧馬場,負責改良舊有矮小的馬種,發揚開浯恩主陳淵的牧馬雄風。第二年七月隨即成立金門牧馬場,引進外國大型種馬及種植優良牧草,在此一政策指示下,民國五十七年曾經培養出一匹鬃毛光亮,體型魁梧,胸寬體長的駿馬名叫「金來」。牠行走時後蹄超過前蹄,奔跑時馬蹄輕快,如凌風飛馳,一點五公尺以上的獸欄,輕輕一躍而過,落地輕盈,姿態優美,是牧馬場設立以來所培育出最好的馬匹,據當年后里馬場馬政專家的鑑定:在后里馬場飼養的三百五十匹馬中,找不出一匹如「金來」般的好馬。這匹馬後來被送往台灣,計畫參加當年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的奧運馬術競賽,可惜好馬通常都是桀傲難馴,由於「金來」無人能駕馭,被當成劣馬轉賣他處,終於死於異鄉。
◆不絕如縷的牧馬傳統
金門牧馬場直到民國七十四年九月,與農試所的畜產課合併,成立了金門畜產試驗所。但地區百姓仍慣稱為牧馬場。現有馬匹十餘匹,圈養在柵欄內,欄內糞泥滿地,寸草不生;欄外則芳草鮮美,綠野千里。馬兒就這樣與草原分隔,惆悵地走入歷史。傳統雖然式微但幸未中斷,根據縣內的耆老口述,約在民國五十年左右,金門縣運動會經常有跑馬比賽,早期的賽馬場地已知者有以下幾處:第一處為大甲場,原址相當於現在的自來水場、議會、警察局這一帶。而最為人熟知者是金門高中運動場,原址在民權路上,金門高中彩繪圍牆內。第三處為金沙浦邊,鶯山廟前沙灘。從後浦通往沙美這條筆直的馬路,也是早期著名的賽馬路線。當年參賽者只在馬背上墊了一塊毯子或麻布袋,以跑直線或繞圓為主。第一個口令:預備,第二個口令:翻身上馬,第三個號令一響,參賽者用兩隻光腳丫子往馬肚一夾,馬兒便奮力向前衝!這種比賽方式,雖有些粗俗,但生命力十足,正所謂「俗擱有力」。因為規則簡單,不需複雜昂貴的裝備,不講求特定的馬術動作,非常平民化,這也是先民皆是騎馬高手的重要原因。
金門現有養馬人家約有十餘戶,連同畜試所馬匹約五十匹左右,養馬目的皆屬個人休閒活動。私人馬場有四座,其中有會員參與者,全島目前為止,僅有位於庵前的豐蓮山休閒馬場,共有八匹馬供會員騎乘。每到傍晚五點左右,許多喜愛騎馬的會員皆來此享受騎乘的樂趣。附近另有一座亞昌杉馬場,由三位熱愛馬術的年輕朋友組成;下埔下馬場,環境優美,是騎者與馬兒夢寐以求的天堂。
從參與騎馬活動的成員來看:兒童比率遠多過成人,換言之,騎馬與很多技藝一樣,年齡越小,學得越快,越早學習,越能體會箇中樂趣。很特別的是女性遠多於男性,並且藝高人膽大,勇於嘗試,對騎馬活動的興趣遠大於男性。根據觀察與訪問所得,騎馬活動之所以吸引人有以下幾個因素:
地區缺乏刺激而又有挑戰性的動態休閒,騎馬正好彌補此一缺失;自古以來馬也是人類忠實的朋友之一,聰明又有靈性的動物,一般人對馬有強烈的好奇、興趣與喜愛,而小孩幾乎都不怕馬。騎馬時,來自各方羨慕與崇拜的眼光,愈發使騎士感覺既威風又神氣,人愈多愈願意表現;而人馬之間的協調,帶來的韻律與奔放的美感,常會給騎士莫大的滿足與成就感,騎馬徜徉在草原上,使人心胸自然開闊。許多人對馬又喜歡又害怕,一但克服了害怕的心理,就會喜愛這項活動,並產生不服輸的心理,別人會,我當然也會,是對自我的期許和挑戰。
馬場往往也是良好的社交場合,來馬場休閒的會員常都是全家出動,因此在這裡可認識許多新朋友,成為大人交際,小孩玩耍的場合。
騎馬是非常好的休閒活動,但在上馬之前必須先對馬有基本的認識,譬如絕對不要站在馬屁股後面,免得牠看你不順眼,踢你一腳;初次騎馬一定要有馬場工作人員或熟悉馬性的人協助,以免發生危險。多接觸、多吸收相關知識,或請教專業的教練指導,才能充分享受騎乘的樂趣。
關於金門馬我曾鬧過一個笑話:今年四月份參與古寧頭的石蚵文化節,我們設計了鴛鴦馬做為開幕式:需要一位當地的村民牽馬進場,首先徵求村長的意願,他一口拒絕,並推薦另一位早年養過鴛鴦馬村民,公所的一位民意代表看了我的開場設計後,哈哈大笑,並斷定絕對沒有人願意牽馬,因為金門有句罵人的話:牽馬去見王爺,叫誰牽馬就是叫誰去死的意思。果然村長傳來消息,沒人願意牽馬,因此到了活動當天,只好由馬場主人親自出馬。
在料羅灣長泳活動的第一天黃昏,馬術籌備會的朋友們舉行一場傳統趣味性的飆馬競賽,成人組與少年組,這項比賽規則為光腳丫、無鞍具,徒手翻身上馬,輸贏不是重點,主要目的在重現金門傳統的賽馬風貌,因此光腳丫、著紅短褲的參賽者,聽到起跑號令時,人人策馬奮力向前衝,短短來回兩百公尺,選手跑得意氣風發,圍觀群眾也很興奮,這可是自民國五十六年第三屆縣運後的第一遭,賽馬在金門已中斷了三十六年。縣長在馬術總教頭李新德爺爺的協助下,騎上了馬場一匹最激動敏感的快馬「中秋」,在沙灘奔馳,我請縣長小心,他則回了我一個眼神:你太小看我了!可不是嗎?他的祖先可是馬上英豪呀!貴賓許信良先生也騎著「小黑」在海灘來回漫步,這種體驗想必令他難以忘懷。以金門的傳統騎馬方式,加上地區自然與文化資源,若能善加規劃,金門必能發展成愛馬者的天堂。
◆騎馬夢幻曲
馬路!馬路!原來路是為馬兒而設的,只是時移世轉,馬兒走在現在的大馬路上,與車爭道,真是險象環生,一匹年幼的小迷你馬,趁主人不注意跑出馬場過馬路時,被車子撞斷了一條腿;馬兒前往海邊洗澡,與眾多車輛同行,常會驚慌失措,躊躇不前,多虧駕駛人耐心禮讓,但也為駕駛人帶來不少困擾,因此為馬兒規劃一個專用的馬路,提供騎乘的安全和樂趣,這將是金門恢復與重視傳統文化重要的象徵之一。期待不久的將來,地區能有騎馬專用道路,充滿金門風味的馬車在綠色隧道中穿梭,悠哉遊哉的帶領遊客,在傳統聚落或古蹟中尋幽訪勝。因此地區傳統牧馬產業嘗試定位如下:
目標一:騎馬休閒
許多來馬場參觀的遊客或採訪的記者,都對馬場內的身手矯健的大小騎士讚不絕口,直誇本地人好幸福,有如此好的騎馬環境,尤其對無鞍具的騎乘方式,感到特別新鮮有趣。由於馬場並沒有正式對外營業,故許多遊客都是由於好奇、無意中發現馬場的存在。日前有兩位自助旅行的年輕朋友來到馬場,我們招待她們騎馬、餵食,看剛出生的小馬,和鼓著大肚子準備生產的母羊;第二天清晨,帶她們到田浦海邊大花崗岩上吃早餐,到溪邊游泳玩水,她們樂得直呼下回還要再來,告訴馬主人,下回住民宿,請馬主人一早帶她們到馬場,黃昏時再把她們接回民宿即可,她們認為這種定點式的旅遊,才是紓解壓力最好的休閒。
當前金門地區最具歷史意義的養馬機構就是畜產試驗所,其前身是民國四十九年,奉 蔣公指示成立的金門牧馬場。該所現有十餘匹馬,和相關的設備,豐富的資源,閒置不用,十分可惜;地區專門提供青少年休閒娛樂活動的組織,首推救國團的青年活動中心,若能結合彼此的資源和功能,開設騎馬夏令營,延請馬術教練開班授課,將可提供地區民眾與海外人士,極富吸引力和挑戰性的休閒活動;其次最近騎馬休閒的風氣,在有心人士的推廣下,已愈來愈蓬勃,騎馬人口日益增加,相對於現有的馬匹與場地設備,已經無法應付遊客的需求。如何規劃合適的馬場,並突破目前法令限制,引進所需馬匹,這是地區發展馬術休閒急需解決的課題。
目標二:馬術運動
馬術運動在西元1912年,就已成為奧運正式比賽項目之一,金門有優越的條件,值得大力推廣,尤其金門遍地都可放牧,若能鼓勵各村莊成立馬場,甚至恢復以往傳統,家家戶戶畜養馬匹,使全民都成為騎馬好手;各級學校成立騎馬社,使騎馬成為學校運動的項目之一,培養正式的馬術競賽選手,在島內規劃幾座標準的馬場,將來可舉辦村落與村落之間的騎馬比賽活動,甚至兩岸三地觀摩邀請賽等,使騎馬運動能普及全金門,進而結合地區豐富的文化資源,吸引世界各地喜愛騎馬的人士,來此地參加國際馬術大賽以及度假休閒。
目標三:馬術治療
騎馬可以訓練人體平衡感,韻律感及柔軟度,自然消耗人體熱量,達到保健強身的功效,騎馬一分鐘,相當於按摩一萬次,長期處於工作壓力,以致筋骨痠痛及罹患脊椎炎患者,更可以藉由騎馬改善骨刺、僵直性脊椎炎等症狀。非營利組織,中華民國傷健策騎協會,自香港引進了馬術治療課程,協助腦性麻痺、小兒麻痺、自閉症、過動兒、弱智、脊柱裂等患者,學習馬術作復健。在英國、德國、香港、日本、美國、新加坡、以色列等國家地區,都有成熟先進的馬術治療組織。地區馬場經營,若能與當地醫療資源結合,發展馬術治療,必能形成地區別具一格醫療特色。
根據天下雜誌八月份報導,全國廿五縣市競爭力評比專題中指出,地方競爭力崛起,金門的優勢在於高品質的居住空間與教育環境,經濟發展與工作機會則是人民心中的最痛。其實金門現有的四大所皆是金門的產業,尤以牧馬產業為最,把古老的傳統產業轉型成既文化又經濟的創意產業,不也是我們的機會之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