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戰地金門史話》戰爭下的移民潮

發布日期:
作者: 董群廉。
點閱率:988
字型大小:

疏遷接待工作初由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簡稱救總)負責,嗣後改由福建省政府負責處理。福建省政府接到行政院的命令後,即組成「金門遷台民眾臨時輔導委員會」(簡稱輔導會),邀請有關機關、團體共同策進推行,在內政部的指導下,辦理有關金門遷台民眾之接待工作。

疏遷的民眾中,最先疏遷的是金門中學的學生。因為中共砲擊金門後,學校無法正常上課,於是政府決定予以疏遷來台,分發台灣各學校借讀。臨時接待工作,由救總負責辦理。救總於四十七年十月八日晚派員前往高雄,會同台灣省教育廳代表及省立高雄中學王校長等,作必要之部署與準備。十日下午六時金門中學學生八九一人,教職及眷屬六十八人,乘登陸艇抵達高雄,當配備專車,運送省立高雄中學食宿。三日之內,即由教育聽將全部學生分發三十所省中就讀,並由各該校派員到高雄引領各生。

鄭慶利先生回憶說:「高中二年級結束,恰巧在暑假就發生了「八二三砲戰」,金門中學舉校遷台,無形中也幫我們解決了學籍的問題。金門高中全校師生共九百多人於十月九日在新頭上船,搭上登陸艇駛向台灣,抵達高雄時剛好是十月十日國慶日,我們初步被安置在高雄中學的教室。離開金門之前,我向姐夫借了新台幣380元,到了高雄之後,買了一些必要的生活日用品如臉盆、蚊帳、牙膏、牙刷等,攜帶來的錢幾乎要用完了。後來我們分發到屏東中學寄讀,屏中校長是一位福州人,我第一個月的伙食費都沒有辦法交了,幸好校長金樹榮私下借錢來幫我墊伙食費,我至今仍非常感激這位慈祥和靄的長者。」

金門遷台的一般民眾於十月十一、十二日等兩日,分三批抵達高雄。第一批金門民眾搭乘203號登陸艇於十一日下午三時抵達;第二批金門民眾搭乘222號登陸艇於十二日清晨三時抵達;第三批金門民眾分乘204、205、206號三艘登陸艇於十二日下午四時抵達。三批合計6509人,其中有六十二人已辦妥入境手續,逕行投靠親友外,其餘民眾均洽由第二軍團派車運至高雄市前金、大同、新興、建國等四所國民學校臨時接待中心暫住,總計有6447人。稍後,其中又有一千餘人自動投靠親友及自謀生活;接待單位一律洽請公路局及鐵路局以記帳車票贈與,分赴各地投靠親友。

十月十八日輔導會正式成立,主辦有關金門遷台民眾之各項輔導工作,負責金門遷台民眾之各項輔導工作。為求減輕高雄市之負擔,及免影響國校學生課業起見,輔導會乃採取緊急措施,商請台灣省政府協助,將四個臨時接待所之金門民眾,全部疏遷至中南部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七縣各鄉鎮,予以臨時安頓,其人數之分配為屏東縣456人,高雄縣721人,台南縣697人,嘉義縣826人,雲林縣825人,彰化縣803人,台中縣865人。

輔導會為使疏運工作順利進行,特於十月二十日上午假高雄市政府邀集各有關單位,商討疏運辦法,會中決定分配疏運各縣市每五十人為一組,自推組長一人領隊,以保持其家庭團聚,有鄰里儘可能不使遠離為原則,俾能相互照應;各縣市政府按分配各縣之人數酌派足夠調配之接運人員,於起程之前一日,至高雄市接運。其所需之交通工具,由四校至車站一段請高雄軍方派卡車助運,不足時由公路局派車助運;由車站至各縣,除屏東高雄二縣外一律乘火車,統由交通處派駐高雄之疏運組負責調度,並由高雄市臨時接待所先行造具分配名冊,交由各縣接運人員,而由接運人員將分配各鄉鎮名冊交與各鄉鎮接待主持人。疏運途中之膳食,不分大、小口,每人一律發給現金十元,由救總代發。疏運各縣之金門民眾於抵達後,由各縣政府負責預為洽包火車、客運汽車或卡車,分送至各鄰近鄉鎮臨時接待所,其所需費用向輔導會實報實銷。疏運日程自十月二十一日起運,至二十三日止全部運畢。

其後,接待工作改由各縣各鄉鎮負責,各縣接待所儘量利用公共場所,如集會所、中山堂等,非不得已不借用國學校,以免影響學生課業;各項公共設施,如廚房、廁所、浴室等,均視實際需要予以搭蓋修繕。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