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洲場鹽史記要
千戶所城選址的事雖然只是傳說,但以成立千戶所城選址一事來看,將其城址選在原本是島上最大的官衙所在地,那也是很自然的考量,所以明初建千戶所城之時,東埔也在城址的考量之內,以當時的主、客觀環境,這件事顯然不能單以傳說的性質來看。
二、場轄十埕埕址探討:
以今日的地形來看,金門島東北部,從官澳開始,經西園、金沙海灣、營山、浦邊、瓊林、後沙的海岸,都是大片的潮間帶,尤其是今日的沙美、後浦頭、後水頭,包括今金沙水庫、榮湖,都在海灣之內,一直深入到蔡店村前,都是漲潮時潮水可達之處,也是理想的鹽埕設置地點。以下就浯州場所轄永安、官鎮、田墩、沙尾、浦頭、斗門、南埕、保林、東沙、烈嶼十處鹽埕的埕址,逐一加以探討。
(一)官鎮埕:
官鎮埕的位置在今日官澳海堤靠塘頭的方向,範圍擴及堤外的海濱潮間帶,據官澳村老指出:如果大潮的日子,退潮時在海堤外數百米處,至今還可見到一道石砌的埭岸,以前稱這道線內叫「坵內」,就是「鹽坵裡面」的意思。後來受潮水不斷衝擊,鹽坵慢慢破壞了。國軍來到金門之後,為了海防安全,圍了鐵絲網,地形改變更大了。
「在海堤外不遠,原本有一座廟,廟內主供的是相王公(廣澤尊王),鹽埕毀了以後,廟也不知什麼時候 壞掉了。」
(二)浦頭埕:
浦頭埕在今榮湖岸,民國五○年代初期,還有一條自東埔、東蕭潺潺而下的溪水,流過蔡店村前而來,流經後浦頭和後水頭之間,兩村間的交通,全靠一條石塊疊砌的橋,橋下兩旁是水,遇到大風的日子,有時候人都能被吹落橋下,這條橋正是溝通兩岸的交通要道。到一九六○年代榮湖興建之前,這道石橋還可供人通行。
浦頭埕的埕址,就在現今慈德宮到前面的榮湖一帶,浦頭當地人稱這裡地名叫做「漏埕」,據東埔村陳老先生告知,早些年在浦頭做屋工(建築工作)時,在這附近地帶還挖出當年曬鹽製鹵時的木製「漏井」,那就是鹽埕的遺物了。
(三)沙美埕:
民國二十四年二月,由鄉僑黃肖巖、林則揚協助設立之金門聯防總辦處正式成立,並於沿海建築碉堡二十五座,在沙美的舊金沙鎮公所前方和右後方,各建了一座,可見當時這裡也是海岸,為防海盜在附近登陸,故建碉樓監哨。
以往由沙美到西半島所走的古官道,是由汶水頭經斗門、高坑的道路,現在的環島北路於一九三○年代建造時,是金門島上第一條現代公路,係由現在的斗門路口繞道長福里村前,再回到現今金沙三橋。沙美埕的埕址,就在今沙美、東美亭、金沙水庫之間的這片地面,也就是金沙第一富康農莊這片區域,以前的地名叫做「港仔」,正是海水可達的港埭之處。
(四)田墩埕:
田墩村落的後方是金龜山,該山三面是海,只有朝田墩部分與田墩接壤,田墩埕的地點就在村後靠西園的方向。民國七十年,田墩海堤未建之前,西園與營山像兩隻岬角,漲潮時海水由此進入金山灣,一股由金龜山南麓進入,沿著今日的養殖區、金沙水庫流過環島北路,再分兩股,一股由左進入沙美形成沙美埕,再經今日的榮湖,到後浦頭與後水頭間,形成了浦頭埕,另一股向右流進斗門村前,形成了斗門埕。
還有一股海流由金龜山北麓進入,左岸是西園,到了金龜山頭(靠田墩處),形成田墩埕,池再往左轉向北,右邊是浯坑埭(鹽埕),左邊是後珩埭(鹽埕)。這股由金山灣進入的海流,先形成了上埕所屬的沙美、浦頭、田墩三埕和下埕所屬的斗門埕,還有一處是較不易辨識的永安埕了。
田墩埕的地點,正是今日田墩養殖區的地點,幾年前有人在當地營造房屋,整地挖地基時,挖出了一具船錨和一截粗大的錠繩,證實了此地早年有鹽船泊靠的事實。
(五)永安埕:
永安埕正是現今的西園鹽場,可能還包括後珩埭,甚至還可能包括已經廢圯的村落南垵在內。至於有何證據證明以往的永安埕就是現今的西園鹽場呢?這問題留待「五、從永安埕到西園鹽場」再作詳細解析。
(六)斗門埕:
在上文中已經提到,由金龜山南麓進入的海流,它形成了上埕所屬的沙美、浦頭二埕和下埕所屬的斗門埕。如果從今日的地形看,斗門離海頗遠,何來鹽場?孰不知,即使在四十年前,今金沙水庫、榮湖、還有從營山到沙美之間的道路兩旁,都是海潮可達之處,三座橋樑乃是一九三○年代築路時所建。早年斗門村前與今高陽路之間,有來自太武山的水源,是金門種水稻、植甘蔗的農業區,並有蔗碾壓蔗製糖的設備。斗門埕的地點,就在靠後水頭方向的村郊。
今斗門至何厝之間的低地,一直延伸到浦邊至中蘭之間的出海口,以前也是通潮的港灣,港邊有一個村莊,名曰「下塘頭」,就在今日何浦國小大門前,在一九六○年代,這裡還保留著一間圓瘠形的民房。據附近幾個村落耆老傳述,這裡往日曾是船隻泊靠的港口,也就是說,斗門村的前面和後面,都距海不遠。
(七)南埕:
浦邊、劉澳之間,今有一條小路貫通,漲潮時海水尚可進入,百年前這裡卻是一座港口和大片的鹽田,由這裡繞過浦邊海岸,潮水可達現今何浦國小前的「下塘頭」,沿著海岸線還可抵中蘭、瓊林一帶,這些地點都是建埕曬鹽的好地點,而浦邊、劉澳之間,是一處「港埭深入內地」之地,一九一九年剷除的五個鹽場中,浦邊、劉澳佔其二,清代乾、嘉年間浦邊最富有的周家,至今所遺的二百多張典契中,有不少是鹽坵的典契。浯洲建場之初的「南埕」埕址,可能就在浦邊、劉澳及附近的中蘭、瓊林一帶。
(八)保林埕:
︽福建運司志︾書中,浯州場地形圖上對保林埕所標的名字是保林堡,從地圖上明顯看出它隔著一個小「內海」與湖下村相對,故保林堡應位於今日古寧頭的慈湖沿岸(一九六九年建慈堤之前,慈湖是一片海面),且明代洪武十四年所立的十四倉中,古寧和寶(保)林前後排列,互為近鄰,由此推斷當初的保林埕極可能是古寧頭的林厝至西浦頭一帶。
(九)東沙埕:
東沙埕如果從地圖上的相關位置看,其位置在「後浦民城」和「金門千戶所之間」,顯然和今日東沙的相關位置相去甚遠。但以今日東沙這個地方的地形,其村前低窪之地,在民國五十年之前,這裡還是一處每有驟雨必淹水成災的情形,地勢低窪,當地居民稱其地曰「東沙溝」,再比對於今日的金門地圖,東沙附近海岸是金門島南海岸地形上唯一也是最大的一個小凹點,林焜熿在︽金門志︾上描述這道水在「東沙澳入潮,通東沙村後,沙壅成田。」這種地形正是設置鹽埕理想的地點。
(十)烈嶼埕:
民國十年版的︽金門縣志︾第八三頁記載:「浯洲鹽大使廢署:在金山宮,久圯。現鹽務辦公處設於陽田保之西園鄉,又烈嶼下林鄉之鹽大使廢署,現為鹽務辦事所。」經訪問上林當地耆老告知,以前的下林,就在現在的上林蚵管哨站、即現在的上林將軍廟左方附近,現在已經上、下林二者合而為一,統稱為上林了。
據洪曉聰所作︿烈嶼發展過程中消失之聚落分佈圖﹀上所示,從上林至上庫,包括今日的陵水湖一帶,以前都是海面。由此看,則當年從上庫、上林、下林村前的整個海岸線,都是一整片鹽田。烈嶼當地有一則諺語說「上林蚵仔坪,上庫曝鹽埕,青岐大石埕。」因為上林較接近外海面,水較深可以養蚵,而上庫距海較遠一些,海水較淺,適合曬鹽。
再據︽金門縣縣定古蹟烈嶼秀才厝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載,陵水湖一帶,以往是深入的海灣,是整片鹽田,吳秀才家正是因為販鹽致富而興建此宅第。民國初年鹽田廢除,三十八年國軍進駐後,外築海堤,內建道路,欄水而名曰「陵水湖」,所以說,今日的陵水湖一帶,正是舊日「烈嶼埕」的所在地。今日列入縣定古蹟的上庫吳秀才厝,門口就是鹽埕了。
十埕中,前七埕的地點非常集中,且離東埔很近,至於保林、東沙、烈嶼三個鹽埕,分佈較分散,換成今日行政區來看,前七處都在金沙鎮範圍內,其餘分別是金寧、金城、烈嶼各一,金湖則沒有。正如林焜熿︽金門志︾所說:「三都中為太武山,十八都在太武之東(東南),十九都在太武之南(西),濱海皆為溶沙,絕無生鹽之地;至十七都在太武之西(北),出鹽之地亦只居其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