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憶往》金門古厝情懷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家箴。
點閱率:690
字型大小:

人與住屋,形同毛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自我呱呱墜地之後,第一眼見到的應是父母,而後就是我的住家,每天東張西望的,就是身旁的一切景物,父親抱著我在宅前屋後走動,母親背著我在左鄰右舍閒逛,等到長大,每天與弟妹承歡屋下,經常與家人乘涼宅前,與同學穿梭村裡大路小巷,或玩捉迷藏,或追逐嬉戲,幾乎每天都是環繞在村舍的四周,與房子生活在一起,關係密不可分。房屋顯然已成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為我遮風避雨,他讓我安身立命,他陪我一起成長,他不但是我的「保護神」,更是我的「大恩人」;因此,自幼開始,我與金門厝,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我心目中佔有不可磨滅的地位。

記得孩提時期,我所住的村莊│浦邊,大約有百戶人家,家家住滿了人,那時,只覺得浦邊非常熱鬧,而大多的房屋,也都完好如新,浦邊的洋樓,為數眾多,外型壯麗,我因長年住在台灣,久未返鄉,未曾去關懷,孰料短短數年,不但景物老舊,人事亦走樣,這群古厝洋樓,已非往昔面貌。

從前幾年開始,只要一回金門,必定要回浦邊重溫舊夢,因為那是我成長的地方,在我小時候,這些古厝洋樓,正值「青春年華」,棟棟「英姿煥發」,我非常欣賞與喜愛他們的造型與外觀,甚至還為他們寫生,事隔多年,如今再訪,一棟棟已是「風中殘燭」、「垂垂老矣」,甚或搖搖欲墜,只剩斷垣殘壁,以前的操場、荒煙蔓草,路上的行人,更是稀少,觸目所及,一片荒涼,往日的繁華不再,舊時的面貌也不存,我一直嘆息後悔,當年為何不知珍惜,不懂把握,不會趁這些古厝「風姿綽約」時好好照相留念。母親總是如此問我:「每次返金,你都要去浦邊,而且都要照那些破舊不堪的房子,去年不是才照過嗎?」唉!母親豈知我心,這次不照,下次回來也許不見了,每次見到這些陪我成長的古厝,如今卻落得如此下場,無人理會,任其倒塌,心中除感傷痛,也無可奈何。

除了浦邊這些熟悉的古厝外,每次返金,我也會開著車,獨自一人,依循著書籍或地圖的指引,按圖索驥,去尋找那與我較陌生但卻赫赫有名的古厝,無論閩南式的傳統建築或洋樓,都是我喜愛的對象,每到一處,見到的大多數都已人去樓空,房屋頹圯坍塌,庭院一片荒蕪,看了無限感傷,我常在門前佇立良久,或在四周徘徊不停,想想他們當年也曾風光一時,人丁滿屋,如今卻孤寂無依地處在那村邊郊外,無人陪伴,無人挽救,怎不令人欷歔!我真想與他們對話,真想聽他們傾訴。然而,這也許就是歷史的必然過程,房屋也有其興衰存亡。

文化是國家的生命、民族的靈魂,而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古蹟的維護,更是延續文化、發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根據一些專家的研究,金門的建築,承繼了閩南的傳統,在空閒組織、造型語言及結構技術上,都非常可觀,尤其傳統聚落,保存完整,在研究價值上,具有最大的人文資源。因此,在民國八十四年,第六座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終於誕生,也是國內第一座以維護歷史文化資產和紀念戰役為主要目的,並兼具自然生態保育的國家公園。金門這塊沈寂已久的文化瑰寶,終於「重現江湖」,凸顯其重要性,也看出政府的睿智和遠見。

近幾年來,金門相關單位及一些有識之士與文化工作者,對金門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調查研究及蒐集整理,作了很多的努力和貢獻,一方面要感謝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一方面也要感謝這些工作者的用心與苦心,讓金門的文化能夠延續下去,發揚光大。

我常認為,藝術家看古厝,也許是從民族藝術與設計形式來鑑賞;建築師看古厝,也許是從建築構造與結構技巧來考量;考古學家看古厝,也許是從歷史價值與年代久遠來認定;而我並非專家,缺乏專業知識,所提見解,也許難合法理,我只是對古厝的一分情感,他們都是陪我一起成長的「朋友」,不忍心看他們日漸消失,而國家公園所保護維修者,也僅止於特定的對象,若能放寬認定標準、擴大維護對象,甚或發動鄉親捐獻,讓這些「朋友」風華再現、重新屹立,不僅讓年長的一輩不致感傷無奈,又可提升觀光的品質價值,豈不美事一樁。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