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
沉默是金,是一句耳熟能詳的名言,意思是少說一點話,多做一些事,能夠學習了解更多,如同得到金子般,在這裡,我想提出一個問題,沉默,究竟是好的作為,還是其實是壞的做法呢?
遙想兒童時代,當大人在討論嚴肅話題時,身為兒童的孩子們,若吵吵鬧鬧,會聽到「囝仔人有耳沒嘴」,小孩子不懂大人的話語,就應該用耳朵聽,嘴巴要閉起來,避免打擾到大人們,孩童期的經驗,再次驗證沉默是金。
回想國小時期,懵懵懂懂,有了上次的經驗,沉默,成為一種隱藏式的習慣,不知不覺就開始沉默,一個下過雨的午後,剛睡完午覺,慵懶的伸個腰,「碰」的聲響,驚醒了還在睡夢中的我,原來是我不注意將媽媽最愛的花瓶打破,頓時不知所措,想要把碎片黏回去,卻是徒勞無功,一心想著媽媽失控生氣的表情,就讓我不停的害怕,將混亂的場面收拾一下,手中只剩下一袋碎玻璃和一個無奈的我,晚餐時間到了,媽媽還沒發現花瓶的慘劇,我也繼續沉默著,現在我不願意說出口,等一下我更加不願意去表達,之後這件事將石沉大海,直到爸爸的餘光發現,垃圾桶旁的塑膠袋,這件事才因此曝光,大人們用極憤怒的語氣問著我,為什麼不說出口?為什麼發生這麼久,現在才說?一個個為什麼,充斥著我的腦袋,原來我應該要說出口,才是正確的,我不應該沉默。
沉默,兩個字,在我的頭腦中揮之不去,充滿著疑惑的問句,沒有解答,沒有對錯,究竟該怎麼做?高中那年,有一個頭腦較為差的男孩,他是資源班的學生,個頭稍小,講話有點不清楚,帶著細框的小眼鏡,待人十分誠懇,是真真切切的好學生,卻時常受到其他班級男生的欺負,時而說話調侃;時而亂丟東西;時而把人關在廁所,使得男孩不願意上學,甚至不願意與他人說話,每個人都歷歷在目,卻始終沒有人願意為他發聲,歲月的拖磨,他的世界是度日如年,直到他崩潰的向大眾怒吼,我才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情,是不能沉默,有些事情,要勇敢說出口,有些事情,是一定要去做,為他站出來,他的淚水不能停止,有些事情,不該沉默。
德國牧師Martin Niemoller寫過一小段文章,內容如下:「當納粹來抓共產主義者的時候,我保持沉默;我不是共產主義者。當他們囚禁社會民主主義者的時候,我保持沉默;我不是社會民主主義者。當他們來抓工會會員的時候,我沒有抗議;我不是工會會員。當他們來抓猶太人的時候,我保持沉默;我不是猶太人。當他們來抓我的時候,已經沒有人能替我說話了。」沉默,是時候該為他、為其他人發出聲音,不是一昧的將沉默當作害怕的藉口,因為我不會受到威脅,所以我保持沉默,今日不說,明日不提,後天可能就沒有機會發出聲音,沉默,不是絕對,而是一項工具,一項看清的工具,一項看清事態的工具,但別沉默太久,有些話,是不能等待的。
現在我成年了,看見許多是是非非,人生無常,有許多大大小小的事,才發現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是看的角度不同而已,沉默是金,並沒有錯,這是從古至今不變的名言,看見事情時,要先沉默,觀察了解事情的變化,確定這件事情的真實狀態,在決定下一步的動作,沉默是金,是正確的,只是後面要補一句話,點石成金,遇見自己覺得正確的事情,就該勇敢去執行,讓平凡無奇的錯誤,成為發光耀眼的金子。為他人發聲,為他人多做一點事,為了他人,反過來,是為了自己和所有人的未來,為世界做一點點的改變,為世界做一點小小好的改變,明天,世界會更好,比現在會更好,未來,會擁有更包容更好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