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的磚瓦情

發布日期:
作者: 林金榮。
點閱率:2,157
字型大小:

古崗村的老宅院裡,一場春雨浸濕了舖地的紅磚,光影交錯中浮現出千百個手模印。傳統磚瓦的作法,這些在磚坯脫模時不經意留下的手模印,曾深深的烙印在走過的閩南式建築中。

民國四十七年賢厝地區因軍方構築工事,挖出多種古磚,屬於圖案風格的紋飾;據考證此類花磚其生產年代上起兩漢,下迄六朝,在壓作紋飾的背面,也都留有強而有力的手模印,佐證了金門先民開發史的首頁。源於閩南地區磚燒技巧的成熟條件,印證的歷史文物也相當豐富,在烈嶼駐軍挖掘工事時,伴隨著兩枚宋朝崇寧古錢中,出土一方紅磚墓誌,誌紋雖模糊,可辨識者為:「大宋泉州同安縣綏德鄉」等字。筆者就讀金城莒光國民小學時,也見過清康熙年間的紅磚墓誌,蒼勁的墨跡沁入成色、材質硬朗的紅磚面上。

紅磚瓦是閩南建築中的特色之一,競建華屋也因是統治權力的邊陲地帶而僭越官制上的形式規定。明朝王世懋在他的著作︽閩部疏︾寫出所見的情景:「漳泉間燒山土為瓦皆黃色,郡人以海風能飛瓦,奏請用瓦筒,居民皆儼似黃屋,鴟吻異狀,官廨縉紳之居尤不可辨。」雖至清末,猶見:「房屋低小而多門,堆積高尺許,防穿窺也,富貴家率用獸頭筒瓦。」

民間磚瓦的生產,以泥料選擇為優先。︿天工開物.陶埏卷﹀說:「凡埏泥造瓦,掘地三尺餘,擇取無沙粘土為之,百里之內,必產合用土色,供居室之用。」,「凡埏泥造磚,亦掘地驗辨土色,或藍、或白、或紅、或黃(閩廣多紅泥,藍者多善泥,江浙居多),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為上。」同時必須經過和泥、製坯、涼乾、裝窯、燒窯、悶窯、轉鏽、涼窯、出窯等一系列的生產過程,歷史上的窯室平面也由方形轉變為圓形。金門過去曾燒過短期的磚瓦,遺留著幾座圓形的磚窯,但因在技術成本、泥料選取等因素,燒出的成品並不理想,未使這項傳統行業有發展的空間,大多仰賴閩南內地供應。

俗稱磚仔土燒製的物品,除了以建築的構件為大宗外,諸如生活器具中磚燒文物也隨處可見,有筷籠、烘爐、粿模、缸、甕、瓶、器蓋、櫥腳座、網墜、茶壺、藥罐、溫酒器(急燒仔)、敬惜字紙款的惜字筒等不勝列舉,器物細作部份的紋飾一樣具有時代的風格形式,無別於另類材質的作法。較為特殊的應用在宗教信仰上,從模印神像到借為形成法器的素磚,是生活習尚中衍生的密切關係。

顏氏家訓中提到:「偏旁之書死有歸煞,子孫逃竄,莫肯在家,書瓦書符作諸壓勝。」和所有產地燒製的鎮宅神偶塑件,這些在磚瓦上複製的符令、地契磚、石敢當、八卦牌等圖騰,都扮演著民俗信仰上不同法力的神明使者。

古寧頭在民國初年後還盛行過一種習俗,每年端午節在關帝廟雙鯉湖前,兩岸對擲磚瓦片,參加者大多是青壯年村丁,兩派人馬激戰中,為增加隊伍叫陣氣勢,還編有類似罵陣的詈詞:

南山一塊磚,擲著北山死光光,

北山一片瓦,擲到南山死老大。

逗鬧趣味性十足,連鬍子一大把的老年人也不禁要下場助陣,雖然難免會造成傷殘者,賽後並無相互尋囂滋事的禍端,仍可到各村里看戲宴會。這項習俗早見於清朝乾隆間的文獻,︿福建省例.嚴禁擲石卜兆令﹀:「照有泉、漳等屬,民間向有一種惡習,每逢新年,互相擲石,以卜吉兆,先止幼孩擲耍,繼則壯丁附和,或以頭面見血者為祥,或以擲不著身為祥。」民間競賽遊戲自有承襲約束的古禮作風,並無禁令中嚴重失控的事例。相對於拿磚瓦片的打水漂兒,可多著怡情的樂趣。古人溯源自上古擊壤遺風,所謂的:「宋世賽食有拋堶之戲、兒童飛瓦之戲,若今之打瓦也。」古詩中:「窈窕踏歌相把袂,輕浮睹勝各飛堶。」相信在金門成長過程中的小孩多數也曾是箇中的功夫好手。

金門地區的口語中,以瓦的易合易碎性質,稱隨性的聚合相會為瓦。但生男孩不稱「弄璋之事」,說聲「恭喜」;生女兒不是「弄瓦之喜」,說是「生也好」。瓦的任意塑造性,在瓊林民宅墻垣間,常可見組合式的葫蘆圖樣,說是招福的吉祥法寶,在磚石堆砌中,匠師的巧思才是傑出民間藝術的創作性格。

由於傳統建築的材料仰賴外地進口,磚瓦在船運中也負有壓艙的功用,舶來的貨色齊全選擇性,富戶豪宅的呈現自有一番華麗的表現。窗面採用花樣繁多的花格磚,貼面雕磚有先刻出印模,然後模印在磚坯下,再入窯焙燒而成,出窯成型後組裝,稱為「窯前燒」。容易掌控紋飾的變化,模線刻劃規律平整,善作複雜圖案的構圖,但也易受燒製時的變形影響,燒出的成色品質不一,連續圖案較不適合大面積的舖設,整體看來即能辨認出它的作法。有的是在燒成品的磚面上作雕刻再組砌於建築體上,這類的作品極能表現匠師雕刻藝術的功力,大多是在建築物當地用鑿子砍琢而成,修飾過的刀觸刻痕,剛硬的線條有別於模印的陰柔,圖案沿用民間喜好的吉祥圖案,以花鳥動物及文字器物居多,加上白灰的底色鋪設,襯托出主題的優美對比色調,是門面獨見風格的裝飾,也稱「窯後雕」。通常在稍小的裝飾面積處,小樣的磚雕圖飾,匠師的信手之作,依然巧妙的點綴出主體建築的完整美感。

破舊的民宅偶見浮出的磚雕殘件,件件有著驚艷相逢的感覺。站在模範街的拱門下,廊簷間的胭脂磚淺刻著簡單的花紋,這些早期新式的洋樓建築逐漸成為歷史的回憶,現在金門的建築不再擁有美感空間的省思,大量使用水泥空心磚及進口的磚瓦,能否取代紅磚的風華,是金門長遠的文化考驗。

金門的磚瓦情,有著多樣的專情與執著用心。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