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地方傳說》松柏林與犁頭山

發布日期:
作者: 樂山。
點閱率:1,083
字型大小:

松柏林小檔案:松柏林,位置在夏興發電廠的正北方山腰上,它東接后園村,南接旗仔山,與犁頭山僅一個箭步之隔,其地因地勢較高,空氣極為新鮮,昔日,陳氏祖先曾在此開墾拓荒,晚近,因為發電廠和醫院相繼完工啟用,已漸漸揭開她的神秘面紗,她原有獨特的曲徑通幽和潔淨美感,也慢慢的褪去了原始的顏色與風貌!

松柏林一帶的風景極為優美,可以說是下坑村的制高點,小時候,時常聽族老們說起,在前清時代,甚至明朝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在那兒開墾拓荒、辛勤耕作了,一直到現在,國才宗長的家裡,還完完整整的保存著清朝的地契,上面還清清楚楚的記載著「松柏林」這個舊地名,地契中的可雲公和可亥公,是同胞兄弟,就是我們這一祧的共同祖先。

猶記得鉆嬸婆還在世時,也曾經跟我提過松柏林的種種耕種往事,而今,她已作古多年,想起當年她為我侃侃而談的情景,猶歷歷在目,彷彿如在昨日,真令人無法止住對她老人家的思念!

松柏林一帶的樹木,枝葉長得非常茂盛,蓊蓊鬱鬱,蔚為奇觀,我們小時候,時常到那兒去賣油條,也經常和弟弟們去打柴,有很多次,碰到打從金沙地區前來砍柴者,後來,因為打柴的人數,漸漸多了起來,競爭自然分外激烈,有時候,難免會吵到駐軍的安寧,如此一來,衛兵就會出來驅趕。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蠻不好意思的!

雖那兒距離家裡較遠,但由於平常來往的人較少,所以,砍柴和賣油條的收穫都比較豐碩,所以一直到現在,我還是非常懷念那一段艱苦卻有餘味、而且彌足珍貴的「山中歲月」。

犁頭山小檔案:犁頭山,位於花崗石醫院一帶,因其地土壤肥沃,我們的祖先,早年曾經在這一代耕種過,而後因為時代的遞嬗,國軍移防金門,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將此地興建成花崗石醫院,後來,因為本地人口漸多,謀生越來越不易,加上土地因過度開發,日漸貧瘠,居民無奈,只得紛紛往外遷徙,他們有的遠渡重洋,到新加坡去發展,有的就近移居到本島的瓊林村去居住。

現在的花崗石醫院一帶,以前的人管它叫「犁頭山」,長輩們傳說,可能是因為那一帶,山勢比較平坦遼闊,遠遠望過去,像一塊剛「犁」過「頭」的「山」田的緣故吧!

松柏林和犁頭山之間,雖僅一個箭步之隔,但自然景觀卻完全不相同,一邊是花岡岩所堆砌而成的龐然巨石群,嶙峋峭壁,氣勢之雄偉,比諸太魯閣國家公園,絲毫不遜色;另一邊是高與天齊的古木如蓋,那震懾人心的氣勢,比諸於一路之隔的花崗石岩層,可以說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下坑人實在真有福氣,可以魚與熊掌,兩者兼得,這是歷代祖先修來的福蔭,身為陳氏後裔,實感無比榮耀。我們年輕一輩的,理應多加珍惜這得來不易的風水寶地。

據叔公說,他現在住的古厝,是民國二年所興建的,距今已經有九十年的悠久歲月了,猶記得當年作土水的,是人稱「善師伯」的老師傅;每當黃昏時刻,我從叔公那座雄偉壯觀的閩南式住家經過時,偶然想起「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的渾雄氣魄,一股要為家鄉服務奉獻的雄心壯志,總會無端的打從心坎上而汩汩升起。樂山曰: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我們的祖先,憑藉著一雙長滿厚繭的雙手,一種「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基本認知,已然為我們打下了可大可久的不朽根基;而幸福的我們這一代,應該是承先啟後的一代;幸運的我們這一代,也應該是繼往開來的新生代!人人允宜好自為之、一往無前,千萬不能懷憂喪志、妄自菲薄!

發生在松柏林與犁頭山的歷史點滴,是下坑人的小事,卻是金門人的大事;只因為此兩地的辛酸開發史,均足以警示世人:民生用電也好、醫衛設備也罷,都是意味著人們走向文明的重要指標;只是,當大多數人習以為常,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同時,發電廠和醫院所在地的居民,正在默默的承受各種污染和較差的生活品質;也許,當我們得知真相,應該更懂得感恩與惜福,試想,如果沒有先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披荊斬棘的大無畏精神,哪能許我們一個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未來?

松柏林,祝願妳林木松柏長青;犁頭山,祝願妳年年有田犁種、壽比南山,不許人間見白頭!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