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金門史話》戰地政務及其評價
五十八年元月,奉中央精簡政策,組織編制保留,員額縮減,各幕僚機構除保留監察室及秘書一,其餘各組室均暫行廢除,業務劃為縣政府相關部門接掌,政務委員會專司行政決策與監察。其直屬單位除縣政府外,有物資供應處、金門酒廠、西園鹽場、正氣中華報社、金門電力公司、金門高級中學及金門高級農工職業學校(二校七十三年改制國立,直屬教育部),業務均由縣政府督導。
戰地政務在金門實驗的時間超過三十年,不合理的規定不勝枚舉,陳永財先生回憶說:「那時住家不能裝冷氣,也不能裝地毯,汽缸120C.C以上的摩托車不能進口,晚上燈光不能外洩。民國七十九年間,當時縣長李清正就因為裝設山外至湖前的路燈,招致司令官的不滿,導致李清正縣長只幹了一年多就黯然下台。」
鄭慶利先生回憶說:「那時候的建築物外觀,規定不能用有色的瓷磚,尤其不能用紅色和白色的瓷磚來覆蓋,如果你不按規定辦理,整連的阿兵哥一來,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大桶的洋灰水用掃把一攪,就往你房子的外牆亂塗,把整棟樓房全部塗成洋灰色,紅的、白的全變成灰色的,房子初蓋時多麼漂亮,結果變成這副模樣,這也不知道是那一條規定,如果你講給台灣人聽,一定會笑掉別人的大牙!還有更無聊的,那時規定紅色和白衣服,白天不能在戶外曬,理由是在空中會暴露目標。」 又如「為防止偷渡,管制漂浮物,規定所有能助浮的器物都要列冊管理。學校的籃球、排球漏氣或是破洞,要汰舊換新,就要列冊,一個換一個,生怕逃兵背上幾個球偷渡大陸。那時輪胎也是一樣,連腳踏車的內胎都是如此,都是一條胎換一條,管制實在太嚴格了,也實在太好笑了,聽到我們金門這四、五十年來不合理的待遇,你說台灣人聽到會不會笑到大牙呢?只是金門實施的是單行法,結果把金門的生機給限制住了。」然而就事論事,金門實施戰地政務也非全一無是處,本籍出生的前縣長李清正先生表示:「很多人談論『戰地政務』好像都很排斥,認為『戰地政務』限制了地區的發展;但事實上,『戰地政務』也有他的好處,因為實施黨政軍一體,很多地方的建設可以運用軍方的資源,司令官是地區的黨政軍首長,他可以動員兵工來從事地方建設,所以地區的很多工程都是兵工協建。以交通建設為例,荷蘭的道路密度是世界上最高的,其次便數我們金門了,金門今天道路縱橫交錯,絕大部分的道路都是國軍部隊構築的。」
曲知平先生亦說:「金門原本是一個貧瘠的小島,物產不豐,建設落後,就自籌財源來說,根本不足以支應龐大的建設,但在戰地政務下,司令官兼任戰地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既管軍,也管民,所以他可以動用兵工投入各項建設,儘管有些建設是為了軍事用途,但完成之後卻也顧到民眾的需求。其中尤以交通的便利最為顯著,記得我第一次到金門,馬路很少也很小,只有幾條路可開車,道路凹凸不平,遇下雨則泥濘不堪,但由於國軍投入龐大的人力,公路的平整和密集度已成為亞洲之冠。」事實上,金門三面都在中共包圍之內,只有東南方向朝著台灣海峽,但金門到台灣的距離很遠,反而是金門與大陸間只有一水之隔,中共隨時會打我們,所以當時的一切建設都以軍事的考量為第一優先。前縣長李清正先生說:「金門的對內、對外交通就是在軍事的考量下完成的,就島內交通來說,以伯玉路為例,這條路早期我們稱為中央公路,後來為紀念胡璉將軍而改稱伯玉路。這條公路於民國四十六年興建完成,至今已有四十多年,這條道路的規劃很有前瞻性,既寬闊,又平坦,稱得上是我國的第一條高速公路。當初的考量就是從軍事考量著眼,因為金門的地形東西狹長,狹長地形在作戰方面有缺點,因為兵力相互支援會有困難,如果有一條很好的道路來運送兵力,兵力的機動性會很強,可以克服狹長地形缺點,戰勝敵人的入侵;但在完工之後,卻成為金門島內最大的交通動脈。就對外交通來說,主要是港口與機場的興建,料羅港就是因為面朝台灣海峽,是唯一適合對台灣交通往來的港口,為了軍事運補的需要,所以優先開築起來;同樣的,尚義機場也是因為軍事的需要,被優先興建;雖然都有軍事的目的,但完成工後,卻方便了旅客和貨物的疏運,帶動金門產業的發展,促進地區的繁榮與進步。」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