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憶往》山仔兜今昔
珠山原名雞籠山,海拔四十七公尺,周圍約里許,山腳朝東有一石洞名「濯岩」,上有巨石,廣寬數丈,厚有二丈許,向東伸數十尺,下有巨石支柱,洞自天成,為夏日納涼勝地,民國卅九年間,因軍方取石作工事,原洞損壞,後濯岩頂上建一涼亭,可覽東海日出,料羅港萬頃波光,漁舟點點,盡入眼底。
珠山村東南海邊丘陵地帶,駐軍設有靶場,為步砲演習射擊之用,時聞槍砲四射,帶著戰地緊張氣息,珠山「涼亭」,蔣經國先生任國防部長時,嘗在斯亭觀察部隊射擊,民國八十六年始,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為維護金門人文歷史建築,將珠山規劃觀光景點,整治池塘圍欄,舖設地磚,整理村中環境,將舊涼亭拆除,改用檜木原地重建涼亭,亭中設圍欄座椅,供人憩息,俯瞰全村景色,太文山丘陵掩映眼底,上下涼亭用花崗石舖設石階,綠樹山花,小鳥飛翔,景色至為宜人,亦一樂也,煥然新亭,尚待命名,憶昔蔣經國先生,曾在斯亭觀兵,御然蒞止,斯有榮焉,以有鳳來儀之義,稱斯亭為「御鳳亭」,美麗珠山,恢復當年光彩。民國十七年,闢為「公園」更有歷史意義。
珠山原名「山仔兜」,薛氏原由福建同安,元朝至正五年(公元一三四五年),成濟公避亂來金,居住薛厝坑,遷來珠山,因山明水秀,林木暢茂,巨石成巖,珠山村落,採用閩南式房屋建築整齊,紅磚舖地,當年僑商很多,自設學校,抗戰勝利後,僑商損款美金二萬元,創建珠山小學,校學校舍尚待完工,適逢古寧頭之役後,學校為駐軍使用,並將未完部份工程地板舖設,牆壁粉刷隔間,外圍環境美化等,由駐軍補建,作為軍中訓練基地,迨至金門軍管戰地政務結束,民國七十八年八月葉競榮司令官任內,始將校歸還珠山村接管,而珠山小學生,已轉移鄰近小學就讀,無法復校,校舍閒置,村議乃將該座樓房,租與台北板橋黃新志先生,改建「珠山大飯店」,內設有游泳池、高級套房,樓房後小坵陵,增添園林造景,四野天空,任憑觀海賞月。
珠山有模範村之譽,男女普遍接受教育,在民國廿二年時,薛崇武等創辦︽顯映月刊︾,至廿六年冬,日寇侵佔金門後始停刊,報導各地方新聞,或鄉村瑣事,可稱鄉村小代志,村中有籃球隊、南管社民間藝術,卅九年至四十一年金山區長薛崇武,區公所設在珠山(後改設官裡),晚間時有南管清唱消遣,同時延聘一位古寧頭李朝啟先生私塾師席,教授四書或古文觀止,戰地絃歌不輟。
珠山早年有三四百人村落,閩南式建築,古厝有「大夫第」、「將軍第」名宅,將軍第在薛祖祠池塘邊,小型二落厝,係薛師儀將軍故宅,師儀名維坤、號鼎臣,清水師參將,道光二十六年十一月,護理金門左營守備,咸豊四年六月任中營游擊,十一年正月,護理金門鎮水師總兵,據說:倭寇作亂,侵入湄州,師儀領兵圍剿,乘勝追擊,中伏急退,後有巨川,師儀躍馬入水而過,隨衛十餘人挽馬尾脫險,師儀後獲友軍支援反擊大勝,至為英勇。現將軍第,門牆倒塌,不復當年顯赫。
大夫第則在村中南端,係薛紹鑽兄弟在呂宋經商致富榮歸,家財萬貫,清朝末葉,捐官爵以光門第,紹鑽捐賜大夫第榮銜,建二落厝,配雙護厝,大門懸掛「大夫第」匾額一方,牆基用花崗石雕琢雲紋,屋角豎鳳尾,大門前兩側有豎桅杆石柱,宅側設有書房和花圃,相當氣派,百餘年後經幾番風雨,花園書房已圮,桅杆石柱不存,紹鑽弟紹德,亦建築三落大厝,佔地數畝,亦設有書房花圃,以教育子侄,珠山當年,得紹鑽、紹德昆仲財力建設,將大小社連結成村,功德不小,自古創業維艱,守成不易,大夫第歷盡風雨侵襲,九三及八二三砲火損壞摧殘,現經金門國家公園列入古厝維護修葺,恢復舊觀,巷道舖設地磚,環境美化煥然一新,山上樹木蘢,鳥語蟬鳴,成為休閒遊憩景點,完成整建,再現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