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傳說》威靈顯赫廣澤廟
根據「金門縣誌」的記載,下坑村舊有的廟宇計有二座,一座為位於大馬路邊的孚濟廟,一座為位於宮山裡的廣澤尊王廟。孚濟廟的原址,本來在村子東南方的宮山內,但不幸於民國三十八、三十九年間,被國軍的十八軍部隊拆除,以做為防禦工事後,遂將廟裡的神明,暫時移駕到廣澤尊王廟內來奉祀。
廣澤尊王廟,即現今之孚濟廟現址,其前落,因當年構築工事的需要,亦曾遭軍方無償拆除。已故的陳金樹宗長,曾主事修葺過一次(約在民國五十年代左右),當時的工程,主要在汰換屋瓦,並撿拾村中的舊石頭,以修建前落,並將廟名正式更改為「孚濟廟」,且一直延用到今天。
後來,因為廟宇年久失修,村民經過幾次的協商,終於形成修建的見識,乃一致決議將原有的規模拆除後重建,遂公推陳水琛宗長,擔任寺廟修建委員會的主任委員、並選舉陳水福宗長為總幹事,實際主持修建事宜。
在修建期間,為擴大基座規模、增加廟埕活動空間容量,特別將廟宇向西移動約三、四公尺,並增建廂房於廟宇之西側(俗稱「虎邊」),並於民國七十七年修建完成,乃擇吉於民國八十三年,舉行落成奠安慶典活動,這在當年,為下坑村之一大盛事,奠安當日之盛況,可以說是熱鬧非凡、極一時之盛!
廣澤廟內奉祀的主神,自然是廣澤尊王了。根據「金門縣誌」的記載,廣澤尊王,俗稱「聖王公」或「郭聖王」;廣澤尊王,俗姓郭名洪福,他是福建省的南安縣人。他在幼年的時候,即失去了雙親,開始過著孤苦無依的日子。
但是,日子總得還是要過下去,為了求得最起碼的三餐溫飽,乃受僱於當地的富豪陳某家,並充作牧童,陳某極為迷信風水之說,他為了卜居風水吉地,特地在家裡供養了一位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的地理師,可是,他平時對待地理師的態度,卻並不怎麼友善,好在地理師的修養不錯,倒也隱忍了下來。
報仇的時候到了,等到千辛萬苦找到了吉地,地理師非但不告訴陳某,反而私下囑咐平日與他交情不惡的牧童,要他好好的保護著父母的遺骨,並伺機把遺骨埋葬在吉地上,並且告訴他說:「你的父母埋葬在這條龍脈上,你將來可以坐化成神;就在這裡,不久將有大難來臨,避難的方法是:你必須逃到一個『戴銅笠、牛騎人、魚上樹』的地方去避難,才能躲過這一個劫數。」
事有湊巧,說也奇怪,有一天,忽然有一大群的蜜蜂,成群結隊的蜂擁而至,刺死了陳某的一家人,牧童見狀,心知不妙,二話不說,便匆匆忙忙的抱頭鼠竄而逃,就在死命逃亡的路途中,忽然遇到一場傾盆大雨,說時遲、那時快,就在這個時候,他無意中看到了一幕情景:一個和尚正以銅鈸遮雨,一個牧童正在水牛的下腹下躲雨,一個漁夫手上也正拿著上竿的魚,並掛在樹幹上遮雨,牧童見到眼下的這幕情景,正好和地理師當日所叮嚀的場景一般無二,於是,便立即端坐在大石頭上,不久以後,他真的昇天化神了。
牧童興仔(即廣澤尊王)往生後,常常顯靈以濟世救人,而且,對於前來頂禮膜拜的所有善男信女,幾乎都是有求必應,因為,聖王公本身是偵辦竊盜案的能手,偷兒因痛恨他的法力無邊,在得知破解之道後,就刻意釘釘子於其頭頂,從此以後,他的偵辦能耐就不靈驗了,但是,過不了多久,這名偷兒,也莫名其妙的死了。
鄉村裡的人,為了紀念他的見義勇為,於是在他坐化的地方,蓋了一座廟宇來奉祀,塑像是頭頂著盔,身上披著甲,像極了孩童的造型和打扮。
在宋朝的徽宗皇帝時,牧童被敕封為「廣澤尊王」,後來,又被加封為「保國安民尊王」,南安縣民並尊奉他為守護神,以每年農曆的八月二十二日,為其神誕紀念日。
聽老一輩的鄉老說,早期的下坑居民,在聖王公誕辰作醮時,經濟基礎較好、景氣較佳時,時常會不辭辛勞的遠赴大嶝島,請來時興的戲班子,跨海來金演戲酬神,當教忠教孝的好戲,一場接著一場公開上演時,真個是萬人空巷,人潮蜂擁而至,真可謂為盛況空前!
今日作醮時,聖王公的神輿和其他眾神明的神輿一起出社、繞境巡安,亦屬非常熱鬧!目前,聖王公之乩童為陳詩吟宗長,聽字的(即神譯,一稱筆生)為陳清泉宗長。
聖王公威靈顯赫,守護著廣大的善信,也守護著下坑人千百年來始終如一的虔誠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