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傳說》金沙溪石頭礁仙跡岩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小時候姑丈常帶我們到金沙溪石頭礁上看夕陽,記憶中金沙溪溪水緩緩和海水相會,在夕陽照耀下,閃閃金黃色水域更加迷人,站在石頭礁上鳥瞰,大陸河山及一望無際海岸,加上夕陽的變化,盡收眼底,美不勝收,是人生最大享受。
當然,我們這群小孩那懂得夕陽的美,只是盡情玩石頭礁上的神仙足跡,我躺臥在仙腳印,足足有我的身高之大小,那時自認為神仙是巨無霸的巨人,表哥最喜歡在神仙鑼鼓上敲擊,二哥則在鈸上打鑼鈸,兩人對陣如廟堂慶典活動咚咚鏘,那是童年最美的時光。
神仙為什麼會這麼奇妙在這座看似不起眼石頭上留下腳印、鑼鼓、鑼鈸呢?一直是我們心中的謎,總是問姑丈這些是這麼來的,姑丈說是有一群仙人下凡,在石頭上盡情敲鑼打鼓,而忘了回天庭時間,遇上大漲潮淹沒了仙腳、鑼鼓、鑼鈸,才驚覺事情不妙,丟下仙鞋、鑼鼓、鑼鈸,回去天庭,經過海水淹沒後,仙鞋、鑼鼓、鑼鈸就永遠留在這座石頭礁上。
是這樣嗎?好神奇喔!及長,當然知道是萬物自然生態變化而成。其實有句俗話說,「仙人打鼓有時錯,腳步踏錯誰人無」,引用在這座石頭礁上更為貼切,有仙人腳印、鑼鼓,這樣的搭配,來作為世人生活上潤滑劑,凡人不是聖人,即使神仙也會出錯,但凡事更應小心謹慎。
石頭礁原是海中礁石,位於金沙溪的下游盡頭,海水漲潮可淹沒至此,經過長期人與海爭地,才形成阡陌蒼田中一座石頭礁。原本溪的上游是「西溪」,是從山西、山前、英坑山坡的泉水,源源不絕順坡流下;中游位於忠孝新村大門口形成一個池塘,是沙美婦女每天擣衣的好地方;過馬路溪水潺潺而流,尤其在夜深人靜時溪水聲不絕於耳,大清早趕來沙美市場賣菜的老農,整理疏菜洗滌的好場所;下游已到水尾宮,福德正神在此把關,將金沙溪的水藏於此,避免沙美的錢財外流;過了水尾宮便是溢滿的溪水流瀉與海水交流處,近有石頭礁仙跡岩,遠有金龜山,每到暑假,成群結伴的小孩來此戲水,因為水淺父母放心,不會發生意外,可盡情遊玩。而站在石頭礁上,可一覽金沙溪及東北海岸線水域延深至金龜山的美,這一條圓弧形海域是「金沙」的出處,想起那金黃色的沙灘,慢步走來輕盈舒緩比起尚義沙灘更美,尤其是大海退潮順著溪流用十二耙子可抓沙蝦,一來一往沙洲上的蝦子,儘是阿爸晚餐最好的下酒菜。
如今,站在石頭礁上,看的是兩岸的豬舍,整條金沙溪竟成一條排水溝,尤其成為養豬戶廢水排水溝,因而越往下游越髒亂及惡臭,而金沙溪構築河堤改走金沙水庫之方向,使地形產生變化,水尾宮守護著金沙溪水至此順勢流失,據說沙美地區各行各業從此不振。而那溪水與大海相會已變成田墩海堤,那是國軍的重大建設之一,但卻是大自然的浩劫地,整個生態改變,再也看不見滔滔大海及那圓弧形的海岸,幾十座海水養殖池沒有一池養殖成功,唯一自然與海結合的池塘,倒也不必養殖,魚蝦蟹成群,竟是釣友的最愛,每天老饕有取之不盡的魚蝦,如今幾十座魚池又成廢土傾倒地,將成為金門文化園區及銘傳大學預定地,未來文化園區將改變本地的景觀,也許應會更重視自然生態的發展吧!
時光飛逝,轉眼三十幾年,一樣的夕陽,黃昏時刻還是喜歡帶小孩走走,騎著腳踏車佇足在石頭礁上觀夕陽,那往日的情景及夕陽的景致亦不存在,石頭礁已殘缺不全,石頭礁上已不復見仙人跡,因為國軍為興建田墩海堤,將石頭礁爆破,取石填海造地,而要觀看夕陽,只有再往田墩海堤的海岸,才能欣賞夕陽,然而海岸儘是泥濘的泥沼,一成串鐵絲網,滿目瘡痍的垃圾,還有什麼心情欣賞夕陽?車轉往金沙水庫,看著源源不斷的水源,這是光前溪與斗門溪的溪水。如今沿著二橋、三橋、斗門溪與光前溪交會、再順著光前溪而上到屏東龍陵潭,構成一條休閒步道,其間景致怡人,鄉間小道、原木小橋、真是壯觀,可惜叫好不叫座,被譏為空中步道,令人惋惜。
想起宜蘭冬山河開發成功,讓宜蘭人驕傲,而金沙溪的美已是回憶,金沙溪已永遠無法回復原來面貌,金沙能夠再開發的應是斗門溪的景觀,不管站在三橋旁的高點上或是高陽路斗門村落旁,能一眼看到斗門溪的幅員遼闊,兩岸綠草叢生,其寬度夠廣夠深,夠成為整治的河川地,期待我們也能擁有冬山河的美景。而石頭礁上的仙腳印,何日能重現,也令人期待。這種萬物是天生而來,又如何能重現,而三橋上游也有一座石頭礁,幾百年前船可至斗門、後水頭、後浦頭,故亦是海中礁石,若能經人工石雕,再與斗門溪的整治,不失為觀光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