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世界遺產的概念與推動──金門申遺的可行性評估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870
字型大小:

一、前言

文化史蹟與自然景觀的保存、保護,在二十世紀後半葉已經成為全球性的關注議題。愈來愈多國家與地區的人們認為,繼承於歷史的文化遺產,以及上蒼所創造的自然遺產,具有普同性的價值,不只是個別的所有權人、民族、地區、國家所擁有,而是全人類共同的資產。

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大會第十七屆會議在巴黎透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根據該公約,設立了世界遺產委員會(World Heritage Committee)和世界遺產基金(World Heritage Fund)。1976年11月,世界遺產委員會在內羅畢舉行的第一屆成員國大會上,正式成立,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下設機構。

世界遺產委員會由176個︽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公約︾締約國中的21名成員組成,每屆任期為6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的成員。委員會每年在不同的國家舉行一次世界遺產大會,研討、決策全球範圍內保護人類共同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審核、批准新申報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職責是監督︽公約︾的實施,根據締約國的提名確定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與締約國共同監督保護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決定將名錄中的瀕危遺產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確定世界遺產基金的使用,幫助締約國保護具有突出價值的遺產等。

世界遺產委員會還設立了「世界遺產基金」,規定資金來源包括:「締約國義務捐款和自願捐款」;「其他國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系統其他組織、其他政府間組織、公共或私立機構或個人的捐款、贈款或遺贈」;「基本款項所得利息」;「募捐的資金和為本基金組織的活動所得收入」;「基金條例所認可的其他資金」。「對基金的捐款不得帶有政治條件」,締約國每兩年定期向世界遺產基金納款等。

截至2003年7月5日閉幕的第二十七屆世界遺產大會,全球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共754處,分佈在12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文化遺產582處(含無形與口述遺產),自然遺產149處,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自然和文化相結合的遺產)23處。西班牙有三十八處世界遺產,是目前全世界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國家,義大利有三十七處排名第二,中國擁有二十九處居第三位。

我國雖在1982年實施︽文化資產保存法︾,但不可諱言,古蹟保存等相關工作存在著許多問題;同時,受限於我國的外交處境與國際視野,我們對世界上(特別是聯合國相關事務)有脫節的現象,文化資產保存或環境保育的許多做法,並不符合世界遺產的標準。有鑑於此,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從2002年起,積極推動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建置工作,遴選出紅毛城、大屯火山群、金瓜石、棲蘭山檜木群、太魯閣、玉山國家公園、舊山線鐵路、阿里山森林鐵道、卑南遺址、蘭嶼、澎湖玄武岩、金門等十二處具有潛力的文化或自然遺產點。其中金門因為相對完整且良好的閩南傳統聚落與民宅、僑鄉建築、軍事地景、生態環境而受到青睞。

本文乃是在現有的研究、調查基礎上,因應全球對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襲產)重視的潮流,提出金門申請世界遺產的初步分析,掌握金門的優勢與劣勢,為未來正式的申請工作做準備。

二、世界遺產的概念與推動

(一)世界遺產的概念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許多有識之士意識到戰爭、自然災害、環境災難、工業發展等威脅著分佈在世界各地許多珍貴的文化與自然遺產,鑑於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17屆會議於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過著名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依公約的目標規定,其為集體保護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建立一個以現代科學方法制訂的永久性制度;為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紀念物(monuments)、建築群(groups of buildings)、場所(sites)、自然面貌和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提供緊急和長期的保護。

進一步說,世界遺產是經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認定,具有「傑出普世的價值」的文化與自然景觀,也是全世界人類所應共同維護、分享的遺產。

世界遺產可分為四大類: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兼具文化及自然的綜合遺產,以及口述和無形人類遺產。

1.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並不只是狹義的建築物,而是與人類文化發展有關的事物都可被認定為世界遺產,包括「紀念物(monuments)、建築群(groups of buildings)、場所(sites)」,都屬於文化遺產的範圍。至2002年12月底世界各地共計有563處世界遺產,是四大類世界遺產裡數量最多的。

文化遺產可能是建築大師的作品(如建築師高第在巴塞隆納的建築),也可能是對後世建築有重要影響的風格或形式(如歐洲常見的哥德式教堂),亦或是表現某種傳統生活(如日本京都建築群或中國的紫禁城),甚至具相同特性但在不同區域的建築,也會同時被列入世界遺產,德國威瑪和德紹的包浩斯(Bauhaus)建築學校的建築、中國江南園林(蘇州、杭州等地)即是一例。

2.自然遺產

自然遺產指特殊的物理、生物、地理景觀。這地方可能代表了「地球變動所留下的重要景觀,代表了地理和生物演進的過程,亦或是瀕臨絕種動植物的棲息、生態地,甚至是景色絕美的自然奇觀」,包括了化石遺址(Fossil Site)、生物圈保存(Biosphere Reserves)、熱帶雨林(Tropical Forest)與生態地理學地域(Biographical Regions)等。例如澳洲昆士蘭沿海的大堡礁、全球唯一的巨蜥棲息地│印尼的科摩多群島、世界最高峰喜馬拉雅山區、達爾文研究發展出進化論的加拉巴哥群島(Galapagos),都屬於世界自然遺產。

3.綜合遺產(複合遺產)

兼具文化與自然特色的綜合遺產,表示該地同時符合自然與文化遺產的條件,也是最稀有的一種世界遺產。至2002年底為止,只有23處,分佈於14個國家,例如中國的黃山、武夷山、泰山;秘魯的馬丘比丘;澳洲的烏魯魯卡達族達國家公園等。

4.口述與無形人類遺產

這個新類別是2001年5月所新增,包括了瀕臨失傳的語言、戲曲、特殊文化空間、宗教祭祀路線或儀式等無形的文化形式。由於世界快速現代化與統一,這類遺產的傳承比具實質形體的文化類世界遺產更為不易,顯示出這類遺產的可貴與急待保存之特性。2001年教科文組織首度公布了19種口述與無形人類遺產,例如日本能劇、有百戲之祖稱號的「中國崑曲」,以及義大利西西里島的提線木偶戲:::等。這些具特殊價值的文化活動,都因傳人漸少而面臨失傳之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兩年公告一次這類型的世界遺產名單。(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