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哉浯洲遊》浯洲古蹟
古蹟代表舊時社會留存的歷史遺跡,是早前社會文化的展現,亦是先人遺留後代的文化資產。金門何其有幸,在移民長期胼手胝足戮力開墾下,逐漸開發進化,也因得擁有許多傲視全國的古蹟。
可知小島金門,面積不過一五○‧四五六平方公里,卻有著廿一處的國家級古蹟和十二處的縣定級古蹟,其密度之高,分布之多不得不令人歎賞,此亦是旅遊金門時應有的認知與共識,畢竟一趟金門行的主要標的正是古蹟的巡禮,正是閩南文化的薰陶與洗禮。
位居總計卅三處古蹟之龍首尊位者當推「邱良功母節孝坊」,亦可稱為「欽旌節孝坊」,因它是閩台地區碩存已不多的國家一級古蹟之一,於清代仁宗嘉慶十七年(1812年)建造,為表彰浙江水陸提督邱良功之母,守寡廿八載含辛撫育邱良功兄弟成人的偉大節操。古蹟型式為牌坊,座落於金城鎮東門里莒光路一段「觀音亭」廟附近。豎立於牌坊夾竿處的石獅亦具看頭,尤其是上披紅絲帶該尊最為靈驗,曾有孩童整臉長祭拜後,不藥霍然痊癒;或是嬰兒無故啼鬧不休…等,只要三炷清香,少許供品,虔誠膜拜,均獲庇祐,目前已成金門另類民間信仰之一。
屬於國家二級古蹟的有七處,其中四處建於明代,三處建於清代:「陳禎墓」和「陳健墓」屬陵墓類,明代建造,且是父子關係。「文台寶塔」和「虛江嘯臥群碣」亦建於明代,前者列為其他類,是明代所建三座古塔中唯一倖存的,另矛山和倒影兩塔已由縣府著手規畫重建;後者列為碑碣類。「朱子祠」與「瓊林蔡氏祠堂群」列屬祠廟類,「水頭黃氏酉堂別業」列屬宅第類,三座古蹟均建造於清代。
屬於國家三級古蹟的有十三處,元代建造的僅有「豐年山牧馬侯祠」一處,列屬祠廟類。宋明之際建造的僅有「海印寺石門關」一處,列屬其他類。「陳禎恩榮坊」、「漢影雲根碣」皆建造於明代,前者列屬牌坊類,後者列屬碑碣類,其中「陳禎恩榮坊」係因陳禎的次子陳健位列朝廷要官權貴,由朝廷於陳禎歿後賜建而成,為明代牌坊古蹟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建造於明末清初的古蹟為「盧若騰故宅及墓園」,列屬宅陵類。其他八處的始建年代均在清朝,分別是「清金門鎮總兵署」屬衙署類;「古龍頭水尾塔」屬其他類;「古龍頭振威第」(即李光顯宅第)與「西山前李宅」(俗稱「十六間厝」)同屬於宅第類;「蔡攀龍墓」和「邱良功墓園」同屬於陵墓類;「瓊林一門三節坊」屬於牌坊類;「魁星樓」(奎閣)屬於祠廟類。
此外,金門縣定的古蹟共有十三處:陳顯墓、黃汴墓和黃偉墓三處均為明朝建造,皆是陵墓性質。其餘九處則為前清時代的產物:「文應舉墓」屬於陵墓類;「將軍第」、「浦邊周宅」、「湖下楊華故居」和「烈嶼吳秀才厝」四處皆屬宅第類;「西山前李氏家廟」、「東溪鄭氏家廟」及「慈德宮」三處列屬祠廟類;「觀德橋」則列入橋樑類,為古官道性質。
綜觀金門縣境內的古蹟處處,雖有卅三的總數,但內容不外乎牌坊、陵墓、碑碣、祠廟、宅第、宅陵、衙署、橋樑、其他諸類而已。觀覽期間,印證形制完備,保存完好又穿梭於樹林草野間的古蹟古物,同時咀嚼古人古事,前代賢哲的偉大襟懷不正是我們值得踵承的步履嗎?不正是我們見賢思齊的楷模表率嗎?不虛此行,應是金門古蹟探訪的至大收穫。
(系列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