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囝仔----一個小衛士隊員的心路歷程
金門素有「海濱鄒魯」的令譽,金門人純樸、忠厚、溫良恭儉,自古人才輩出,許多聚落民居的門楣上,都可看到書寫屋子主人家族的堂號,說明屋主的姓氏,祖先源自何處?金門村落大都以姓氏聚居,出外人述說自己家住金門何處?大約可猜測其姓氏。
金門僻處海隅蕞爾小島,早期大多數金門人以務農、捕魚或經商等維生。因土地貧瘠,雨量不多,謀生不易,生活不易,有些島民出走南洋謀生,不幸者甚至落魄潦倒,客死異鄉,幸運者賺了錢僑匯回金,挹注家鄉,改善家庭生活,甚至有的在南洋發家致富,僑匯回金興建洋樓,尤以金門水頭洋樓,型式更具多樣,甚至還有防盜的槍樓,故「有水頭富、無水頭厝」,更在金門廣泛流傳,其盛況可見一斑。
金門人各個村落皆供奉神明,提供居民信仰處所,膜拜祈求大小平安健康,多賜厚福,默禱黎庶安居樂業,尤以祭拜城隍、媽祖、關公、保生大帝者居多,每逢農曆四月十二金城迎城隍,陣仗浩浩蕩蕩,綿延數里,更是金門年度慶典,吸引觀光客的目光。
過農曆年前,家家戶戶蒸年糕、辦年貨、祭拜祖先,除非有親人往生,否則家家戶戶均會張貼春聯,以迎接新年到來,正月初九及中秋節,拜天公更是金門人流傳久遠的習俗,做紅龜糕祭拜神明必不可少,遠在他鄉無法回來祭拜者,長輩會拿其穿過的衣服,用金紙游移其上,祈求在外平安順遂。
金門除了每一村落建廟供奉神祇,而且為慎終追遠計,早期祖先移民到金門墾荒定居,形成聚落,每個鄉村因屬同一姓氏,亦均興建宗祠、祠廟祭拜祖先。每逢元宵節、冬至援例舉辦「祭祖--吃頭」等傳統民俗活動,以聯繫情誼,凝聚宗族力量,彰顯族人永念祖德宗功,敬天法祖、永續綿延之孝思,而吃頭餐聚僅限於男性,且以結婚者為限,部份分支家廟則規定16歲以上便可吃頭,有人入贅或外來居住其他姓氏者,是不能參加的。另族人家有迎親喜事,亦需開祠堂大門敬拜祖先。
回憶兒時嫁娶新婚,是村莊最熱鬧的,殺豬宰羊,斯時非如現在至餐廳擺喜宴,而是請廚師到村莊辦桌,當時的迎親車是胡璉將軍在金門任司令官時,允諾由軍方提供吉普車及司機支援,中午、晚上宴請親友,也是由軍方協助載運親友,軍民融合,熱鬧非凡,晚上酒足飯飽、賓主盡歡後,尚有鬧洞房之餘興節目,兒時家鄉生活點滴常在心頭,及至成年漂泊在外,每逢佳節倍思親,時常沉湎於夢鄉那地瓜藤蔓延、高粱穗香的故土。
兒時的故鄉「金門」,水電剛剛建置,斯時電視並不普及,島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山下海,閒暇娛樂,付之闕如,每到晚間飯後,便急於跑到附近雜貨店看連續劇,當時的電視是黑白的,且只有華視、中視、台視三台可看,由於收視訊號不穩,遇到天候不佳,便會呈現如豆豉般的跳動畫面,儘管如此,大家也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後來進步到了彩色電視機,設立電視轉播站,才改善了收視品質問題,直到現在,可供選擇的電視台更具多樣性,實今非昔比。
兒時,時常在有月光的夜晚,三五成群玩捉迷藏、救兵或在白天玩陀螺、彈珠等兒童遊戲,兒時記憶,點滴在心頭,雖比城市兒童缺乏生活物資,但卻也鍛鍊出刻苦耐勞,樂天知命的習性。
民國45年,金門實施戰地政務,國共仍在對峙狀態「單打雙不打」,耳聽宣傳彈炮聲遠近,聽音辨位,躲防空洞,叔父就在某個夜晚的炮擊中,不幸被宣傳彈擊中而死的,瞬間毀了一個家,一段滄桑、苦難的血淚史在家族中漫延……。
那時夜間實施宵禁,道路及燈光均管制,即使病患緊急送醫,也需要通行證,漁民出海要有漁民證、蚵民出海要有蚵民證、金門往返臺金需辦理金馬出入境證等等……,島民生活處處受到限制,金門學子赴臺求學,那時寒暑假想回趟金門,卻是百般折騰,要上台北辦出入境證,到高雄候船,如天候不佳,等上一兩星期是常有的事……,金門遊子的鄉愁,雖然也只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但往返臺金一趟,卻是如此漫長的水路(註)。
據長輩描述:內戰國軍撤守金門初期,為構築工事,國軍強拆百姓住家門板、石板,甚至拆除無人住房以構築碉堡,當時有出具證書,承諾比照戰士授田證,待將來反共大陸後可以補償,軍隊有的暫住寺廟、祠堂、甚至與百姓同住,為共體時艱,軍民胼手胝足,流血流汗,目的就是想實現「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反攻大陸。
縣民年滿16歲需納編民防隊隊員,每年二次之演習及自衛隊訓練,幾乎全民皆兵,戰地政務軍管時期,因十萬大軍駐守,「軍民一家」農忙時間,軍隊會協助百姓收割,「軍愛民、民敬軍」,過年時節各部隊會成立舞龍舞獅隊伍,集結於各城鄉表演,聲勢浩大,給島上帶來濃郁過年氣氛,展現軍民一家親的景象。
從民國38年至47年,金門前後共發生了兩次重大戰爭,當時本人尚未出生,唯從史料得知「古寧頭會戰」是「國共內戰」所延續的一場會戰,亦是中華民國國軍在內戰後期,全面敗退過程中的首場勝仗,亦是政府播遷來台後的首場勝利,擊垮了中共「血洗金門、解放台灣」的迷夢,是一場使台灣局勢獲得喘息的重要戰役。
緬懷先烈官兵與前輩英雄浴血奮戰,犧牲奉獻,最後贏得光榮勝利,鞏固今日台、澎、金、馬生存發展與興盛繁榮的根基,今後吾人更應秉持毋忘歷史,記取「戰爭無情,和平無價」的教訓,積極推動兩岸和平共贏。
另一場戰爭為823炮戰,金門被炮擊損毀的房子不計其數,牲畜、平民的傷亡更不在話下。馬前總統於民國97年蒞臨金門出席「八二三砲戰」五十週年紀念大會活動提過要努力讓「金門」從二十世紀的兩岸「殺戮戰場」,蛻變成為二十一世紀台海的「和平廣場」。未來金門與廈門,這兩門將是兩岸「和解之門」、「和平之門」、與「合作之門」,和平思維就是雙贏思維,屆時,人民方可永享安康,不幸陣亡先烈英靈,方得以告慰。
(上)
註:參自鄭藩海老師《金門823炮戰烽火學子錦華錄之補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