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的俗語話》俯拾即是的智慧
提起咱的俗語話,自然離不開四、五十年代的小時候,那時的生態環境,一直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家鄉話溫床與寶庫;雖然今天,我們所處的這個環境,昔日俯拾即得的家鄉話,因為多元社會的衝擊,幾乎已經面臨日漸式微的宿命,但是,先人的智慧與經驗的結晶,仍然值得我們重新記取、重新整理、重新出發,我想,這是我們這一代的權利與義務,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該自外於這場家鄉話的保衛戰。
以下,仍就記憶所及,回憶幾則饒富情味的家鄉話,與小時候的生活經驗相結合,期能喚起老一輩的記憶,並希望年輕朋友能多方學習,在先人的智慧中,涵養個人的氣質,且能與長輩們良性互動,讓親子關係更加緊密與和諧。
「害人害該己」:小時候,我很喜歡惡作劇,有事沒事,就拿同伴或弟弟們尋開心;時常,當自己正玩鬧得高興時,卻也正是玩伴或弟弟們最糗的時候,沒有錯,自己確實是逞了一時之快,但是,卻也惹來了大人的一陣笑罵,「喔,該死,害人害該己」,被罵的滋味,確實是不好受,可是,誰叫自己要鬧得如此過頭呢,被打罵,活該,「害人害該己」,天理昭彰,真是屢試不爽啊!
「求人不如求己」:在家裡,同輩中,就屬我的年紀最大,所以嬸婆和媽媽,特別喜歡差遣我,有時,正好碰到我的事情忙,不克分身,她們兩位「屢傳不到」,當然很不高興,所以,時常會心不甘、情不願的說:「求人不如求己」、「差牛差狗,不值該己走」,等到我自知理虧,急忙放下手頭工作,就要上前幫忙時,誰知她們卻不領情,然後,就是一陣風涼話,說甚麼「缺磨你」(意思是說:需要你的時候,你不現身;現在不需要你了,你卻來幹甚麼!)使我真有自討沒趣的感覺。
「也要糜,也要棍」:糜,是稀飯,是供人吃的食物;棍,是木棍,是教訓小孩不乖的工具;小時候,我犯了過錯,父親生氣打我,最疼愛我的嬸婆,總是覺得心疼,可是,他深知父親的脾氣很倔強,怕在一旁嚷嚷,父親可能更加氣急敗壞,那樣,對我更加不利,所以不敢上前攔阻,只能嘴裡念念有詞的說:「嬰仔人還小漢,也要糜,也要棍,不要打得那麼凶了!」
「有眼不識泰山」:我讀國小二年級上學期時,祖父在一天清晨驟逝,因祖父生前樂善好施,很得鄰里的敬重,所以,停柩期間,前來祭拜的長輩不在少數,當中,有很多是我不認識的,免不了一再的追問:「這位是誰?那位又是誰」,父親總是不厭其詳的對我說:「兒子啊,你有眼不識泰山,剛才你看到的那一位,是某某長輩、某某長輩。」「吃飯皇帝大禮」:尋常人都知道,吃飯時間,最好不要登門去拜訪別人,因為,這個時候最尷尬的時光,要留客人吃飯嘛,又沒有足夠的飯菜,難免令人有怠慢的感覺;不打一聲招呼嘛,又會讓人覺得沒有禮貌。所以,大人每每會告誡我們,除非不得已,要不然,儘量避免在用餐時刻登門造訪親友,因為「吃飯皇帝大禮」,這是古往今來不成文的約定;因為用膳的時候,吃飯的人最大,有甚麼事情,飯後再說。有俗語話為證:「甘苦做,快活吃」,不是沒有道理的。
「笑得無日疼曝褲」:小時候,我很喜歡打撞球,有一次月考,因為沉迷於此道,功課幾乎一落千丈,等到發放成績單時,竟然被好幾位同學給超前了,父親看了看我的「分數單」(就是成績單,有別於考卷),當場幾乎氣炸了,然後,一點都不給我留顏面,暴跳如雷的訓斥我說:「你這種猴成績傳出去,不怕讓人笑得無日疼曝褲」,我自己因為好玩成性在前,今天有此後果,那有辯駁的餘地,我連氣都不敢吭一聲。
「讀書讀在肩胛」:我從國小三年級開始,就和北投的姑母通信,姑母是一位盡責的小學老師,他批改學生的作文及日記都很用心,沒想到他這一招,也用在修改我的去信上;我給他的信,通常只要十天左右,他就會用紅筆幫我改得體無完膚,然後附上一封勉勵和責備兼具的長信,要我重新謄抄一遍,再寄回去給他看,當時的平信,一封郵資是八角錢;父親有時候,會趁我不在的時候偷偷的拆我的信件,當他得知我的文句有進步時,就喜形於色;可是,當他發現我的文筆退步時,就會很不高興的說:「讀書讀在肩胛,越吃越倒退了!」
時光飛逝,時至今日,姑母早已退休,父親也臥病在床兩年了,但是,當年她們兩老對我的告誡與教誨,卻一直深藏我的心底;我始終相信,俗語話對我人格的薰陶與教化,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並且,成為我的終生資產,不僅如此,而且將終生受益!